<< 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灵芝钮盖三足熏炉(官造) |
浏览数: 269 | 当代 玉双鸠形挂饰 >> |
尽管晚清时局动荡,但不可否认,晚清官窑是中国千年官窑史最后的辉煌。近些年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官窑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国际收藏来看,越来越多的藏家已经瞄准晚清官窑。今年纽约苏富比更是前所未有的在9月和11月举办两场晚清官窑专场,成交价格喜人,这无疑为今后的官窑收藏指出新的方向。而宣统历时时间短暂,官窑烧造数量极少,更是不容忽视。 本场的这件宣统霁蓝釉荸荠瓶为宣统官窑中的罕见佳作。元明清三朝,蓝色的存在不仅仅是材料的昂贵问题,它一度也是皇家的代表。比如我们熟知的天坛,其皇家祭祀之物就是蓝色。蓝色静雅肃穆,也备受皇帝喜爱,乾隆皇帝更是化用唐代王勃《滕王阁序》名句赞美这种釉色的清新脱俗:“落霞彩散不留形,浴出长天霁色青”。本器直口,长颈,斜溜肩,扁圆形腹,下承圈足。瓶体整体施蓝釉,釉面匀净,蓝色发色均匀,浓而不艳,给人以端庄之感。底心以深色青花料书写「大清宣统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字体书写规整,排列整齐,笔迹圆润有力。从其胎底状态来看,瓷胎坚细程度,在晚清瓷器中首屈一指。从薄厚来看,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宣统瓷器瓷胎最薄,其次是光绪,同治则最厚。这一时期的陶瓷制作水平的提高,我们纵观历史会发现,正与那时的洋务运动处于同一时期,此时清政府将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青年送出国门,而这些留洋归来的青年中就有专供窑业的人才,在这一时期进入到御窑厂中,使得清朝临近终了的这个时期的官窑瓷器的烧造质量反倒呈现出一个上升势头,成为了数百年御窑瓷器生产的绝唱。 这一点在《明清陶瓷鉴定》书中,耿宝昌先生对于宣统瓷器也进行了肯定,与晚清瓷器介绍中常用“质地粗糙”,“绘画草率”不同,耿先生更多的是说“此时,官窑器的造型及品种,仍沿袭光绪旧制,但质地细白玲珑的胎体却更接近于现代的玲珑瓷器特征。就常见的宣统各类官窑器来说,其制作可谓少而精,瓷质优良,胎薄体轻,器型规严,纹饰细腻,……其他各色釉,如珊瑚红、黄、白、蓝、绿、窑变、仿官、茶叶末釉等,虽然数量和品种较少,但制作水平并不低于先朝,工艺技法还有提高。”这样的描述,在晚清瓷器中并不多见。 本件瓶身所采用的荸荠瓶样式,如在故宫博物院中查找,其馆藏中有一件清雍正青釉荸荠式三系瓶,但此藏品形式与常见的荸荠瓶在造型上的差距较大。因此在这件器物下的词条中也提到“荸荠式瓶是清代流行的一种瓷器瓶式,首创于康熙时期。其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状如荸荠,故此得名,又称直颈瓶。品种有青花、黄釉青花、豆青釉、郎窑红等。” 同藏于故宫的清宣统青花矾红彩云蝠纹直颈瓶就与本件造型完全相同。即通常所指的荸荠瓶。而就造型而言,荸荠瓶是因其形似而得名,其造型源自何处似乎指向并不十分明确,单一造型而论,宋代时期有过类似的瓶体样式出现。 如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官窑粉青釉弦纹瓶,其直颈溜肩等特点与荸荠瓶颇为相似,区别仅是鼓腹造型不及荸荠瓶来得大,而且弦纹也是荸荠瓶所没有的。 类似的龙泉窑青釉弦纹瓶也有存世,但从造型上来看,同样是刻有弦纹,颈部也更为细长,且在口部增加了盘口造型。而这样的造型其实对后世影响也颇为深远,其中最为直接的可能要数雍正款仿钧窑变釉弦纹扁肚瓶,而后者在广义上也属于荸荠瓶类。荸荠瓶虽为清代康熙时首创,但造型应该是有参照宋代器型,因此这类瓶体,可视作为具有摹古情怀的观赏器。 而瓶身外面所施蓝釉,是以钴为呈色剂,它让陶瓷呈现诱人的蓝色明显不是中国尤其是中原王朝的传统文化的常规审美。无论钴料来源何处,文化基因的突变从不会自身发出,往往受到外来文化侵入式的改良,这也与唐代的开放与包容息息相关。西亚地区在中世纪早期,文明发达,蓝色作为新崛起的伊斯兰文化的主色调,曾被广泛地运用到日常器皿以及清真寺院等建筑上,无论是陶器制品,还是玻璃制品,这种幽暗的蓝色都在传达伊斯兰文化的强烈信息。 元代对于瓷器上钴料的运用,可谓是迈出了划时代的一步。由此开始一直延续至清朝末年,几百年间从未断烧。元代蓝釉在唐三彩蓝釉的基础上,以钴为色泽本源,自元历明至清,无论深浅,都不背离原则。色泽浓淡只是创造者的意愿。 明代一朝,除了宣德时期,继承了元代蓝釉宝石般的釉色以外,没有太多亮点。究其原因是因为蓝釉烧造与青花同理,都为在高温下由钴来呈色。明代《江西大志》里记载了两者配比的细节:“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加多,则色沉而不亮。每回青一两加石青一钱,谓之上青;四六分加,谓之中青。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则颜色清亮。” 回青,为进口青花料。上等回青亦称“佛头青”。主要是明代正德后期至万历早期景德镇御窑厂使用的,回青含铁量低,含锰量高,故而呈色紫蓝,浓重鲜艳。然而,因回青单独使用在烧制中易于晕散,故多与石子青配合制料。“石青”,即“石子青”,又称“无名子”,是一种国产钴料,普遍色泽滞重,灰暗无光,呈蓝中泛灰,色料不渗入胎骨。大量运用于明代后期至清代初年景德镇民窑,以及在官窑则和回青共同使用。但从上青、中青的名字,就不难看出青料在使用中即便是官窑器物,也是有着明确差别,这一点通过现存实物也可以印证。 入清之后,蓝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顺治及康熙早期的动荡局面在康熙政府高压与安抚政策并举之下,社会逐渐趋于安定。景德镇瓷业一步步恢复,康熙十年(1671年)已奉命开始烧造祭器。作为传统陶瓷品种的霁蓝,已名正言顺地成为天地日月四大祭器之一,霁蓝亦写祭蓝就缘于此。 祭祀之器早在明初朱元璋登基后就制定了规矩,《大明会典》载:“洪武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行江西饶州府,如式烧造解。”圜丘青色即霁青色,就是通常所说蓝釉,今天去天坛看其琉璃瓦就是这种霁蓝色,深邃沉着。而祈年殿在最初并不是今天看到的这个样子,它的前身叫“大祈殿”,原为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嘉靖十九年(1540年)拆除。之后嘉靖又于二十四年(1545年)建成三重顶圆殿,名为“大享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其造型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而将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是在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这时也正是更名“祈年殿”,作为孟春(正月)敬天、礼神、祈谷的专用建筑。也是霁蓝釉作为祭天之色进一步得到巩固。因此霁蓝釉在单色釉中价格又常较其他釉色来得更高。 宣统一朝仅历三年,在此期间烧造的各类官窑瓷器数量都十分有限,而随着清隆裕太后颁布退位诏书,宣统逊位,民国肇建,御窑历史,随之终结。因此宣统朝的瓷器无论在瓷器制作水平方面,还是作为中国御窑烧造的象征意义都具备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懂得投资和发现价值洼地的收藏爱好者,可以说是难得的机遇。2013年北京荣宝拍出一件粉彩鹤鹿同春纹荸荠瓶已达134万余元。宣统朝荸荠瓶多见粉彩与茶叶末釉,而霁蓝釉荸荠瓶甚是罕见,收藏潜力巨大,各位买家需珍视之!
清 - 宣统
瓷器 - 荸荠瓶
官窑 霁蓝 蓝釉 大清宣统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