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庆 黄地绿彩双龙赶珠纹碗(官窑,《大清嘉庆年制》款) |
浏览数: 114 | 宣统 霁蓝釉荸荠瓶(官窑,《大清宣统年制》款) >> |
本场这件【乾隆朝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灵芝钮熏炉】或为孤品级重器,各位买家需重点关注!检阅国内外公私收藏,目前所知仅“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俄罗斯冬宫博物馆珍藏有一件【乾隆朝铜胎画珐琅花卉纹熏炉】,两者虽工艺不同,但造型与纹饰基本相同,可知为同一时期无疑。除此之外,铜胎掐丝珐琅制作者,仅见此件,弥足珍贵! 铜胎掐丝珐琅就是大名鼎鼎的“景泰蓝”,为元朝传入国内,历经元明清三朝,深受帝王喜爱,为皇家器物中的典型代表。及至乾隆朝发展至巅峰,这一时期的景泰蓝制品集历朝工艺、材料之大成,重胎厚金、纹饰精美、色彩瑰丽,工艺极其精湛,处处彰显无与伦比的皇家气派。 此件熏炉从造型上就非同一般,为仿自商代青铜鼎之形设计制作。乾隆一生嗜古,广集商周以来名物于宫廷陈设或自己赏玩,更以慕古之心推陈出新下旨大内造办处以古物为本,进行仿古炫技呈现符合时代的新样式。本品即为在此背景下诞生,为乾隆皇帝慕古之作。炉敞口,平沿,口沿上置双立耳;深弧腹,下承三足;炉上置盖,两者以子母口相扣合;盖顶安有灵芝钮。造型雄浑庄重大气。熏炉周身以蓝色珐琅为地,其上掐丝工艺为装饰,色彩斑斓,层次丰富。近口沿处一周回纹;中间上下凸弦纹内掐丝缠枝莲纹,纹饰中间出扉棱,为典型的青铜鼎上常见设计;腹部下部掐丝蕉叶纹,腹底部掐丝莲纹,中心嵌有铜片以刻款,这也是为乾隆朝典型设计。三足中空,底部有空,足上掐丝莲纹;炉盖掐丝缠枝莲纹,纹饰中间镂空如意云纹,以方便散烟;整器纹饰精细,一丝不苟,富丽堂皇,布局繁缛而不失秩序,精美华贵,不可多得。 目前检阅国内外公私收藏中,铜胎掐丝珐琅制作者,尚不二见。但是非常关键的信息是,在俄罗斯冬宫博物馆珍藏有一件铜胎画珐琅者,两者比较,造型不能说完全一模一样,毕竟古代手工制作存在些许区别是在所难免的,两者造型非常相似;器身上的纹饰,一个是掐丝制作,一个是画出来的,呈现出来的虽不是完全一样,但其纹饰布局极为接近。从整体到细节的对比,我们可明确这两者年代大致相同,并且应该是用的同一摹本制作而成。那么此件器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乾隆皇帝在位60年,在创造“十全武功”之余,更是位嗜古的帝王,他广罗历代珍品古玩,数量之多达历朝收集之最。乾隆或题字于上以表其情怀,或改制陈放古为今用。 再就是慕古创新,历朝以来谈青铜者,必言夏商周三代,这个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巅峰。乾隆皇帝亦是备为推崇珍爱,乾隆还以这些青铜器为本,采用不同工艺来呈现,以达到仿古创新符合皇帝当时审美的艺术效果。 而本品就是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诞生的。在河北博物院珍藏一件商代夔纹蝉纹铜鼎,通过与本场的这件掐丝珐琅熏炉对比,无论造型还是扉棱设计,亦或是纹饰的布局,都可以看出两者具有明显的传承关系。这样的器物级别往往高于大运器物,因为它们多是经过皇帝亲自下旨制作而成,故而肯定不会批量生产。 珐琅工艺发源于古地中海文明,长时间流行于欧洲;与中国结缘,始自“蒙古西征”。十三世纪蒙古远征军横扫欧亚大陆,从中亚地区带回大批手工匠人,输往后方。掐丝珐琅工艺的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随工匠进入中国,在元末明初之际悄然生根。掐丝珐琅,又名“景泰蓝”,其做法是以细而薄的铜丝掐成各种图案,粘于铜胎之上,再根据图案设计要求填充各色珐琅釉料,入窑烘烧,重复多次,待器表覆盖珐琅釉至适当厚度,再经打磨、镀金而成。掐丝珐琅自元朝便从西亚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这种工艺带着伊斯兰教艺术繁复绵密、蟠曲虬结、极重线条和设色的装饰性特点,但一经传入中国,便与我国已有的金属制造工艺、镶嵌工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的传统工艺美术品。而与一般工艺皆为官民共享不同,掐丝珐琅工艺,从元代传入一直到清代中期,这期间仅为宫廷服务,虽然有扬州、广州两地也为其生产,但所有制品要悉数上交。因此这一时期皆为为皇家所享用之物,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如此件带有明显的乾隆皇帝慕古之风的器物多在两岸故宫珍藏,能出现在市场上的凤毛麟角,而且往往价格不菲。2020年香港佳士得一件乾隆掐丝珐琅盖炉,其形也是慕古商代青铜方鼎设计制作而成的,其成交价达475万港币。2021年北京保利拍出一件同样是乾隆时期仿鼎造型的熏炉,成交价更是高达667万元人民币。我们常说“收藏靠的是眼力”,这里的眼力既有识别真假的能力,更要有沙中取金的慧眼。本场这件掐丝珐琅熏炉深入挖掘,它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信息巨大,并且有流失于俄罗斯冬宫博物馆的国宝级乾隆画珐琅熏炉做参考对比,可知本件器物甚为珍贵,为乾隆朝宫廷珐琅器中的珍品,收藏价值不可估量!
清 - 乾隆
铜器 - 香炉
缠枝莲 官造 灵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