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 黄地粉彩描金缠枝莲佛八宝纹贲巴瓶(官窑,《大清乾隆年制》款) |
浏览数: 212 | 民国 金珀珠项饰 >> |
成化一朝名品迭出,器物清雅脱俗、冠绝古今,为明朝当仁不让之翘楚。本场隆重呈现的就是一件成化本朝铜胎掐丝珐琅直颈瓶,可谓传世之稀世珍品。铜胎掐丝珐琅就是大名鼎鼎的“景泰蓝”,它于元朝传入国内,历经元明清成为皇家御用的代表品种,深受帝王喜爱。通常来说,成化一朝广为人知者为“斗彩”,2014年一件“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2.8亿港币让世界为之哗然,成化一度成为珍贵的代名词。相比而言,成化朝的景泰蓝器物则更为稀少,由于大多数明代景泰蓝被改制或多署寄托款,这就使得书有成化本朝款的器物倍加珍贵。 此瓶造型挺拔秀美,色彩清新雅丽。直口长颈,溜肩深腹,圈足,结构匀称比例适中,可见成化朝对器型的精准把控;瓶外通体掐丝纹饰,纹饰层次清晰,繁简相宜。口沿外侧鎏金,下部为如意云头纹和缠枝菊纹,颈部装饰细长蕉叶纹,蕉叶以绿色填充,呈现一片生机盎然之色;肩部俯莲瓣纹环绕一周,莲瓣以红、蓝、黄三色点缀,色彩华丽;腹部以蓝色珐琅为地,掐丝缠枝莲纹,莲蔓勾连缠绕线条流畅,莲花仰俯分布,错落有致,制作手法精细匠心独运;足端装饰仰莲瓣纹,与肩部相呼应;足底装饰有缠枝莲纹,在这么隐蔽的位置仍然有纹饰,并且在制作工艺上与瓶身主题纹饰一样精细,毫无偷懒之嫌,可以看出成化朝对景泰蓝器物的重视;中间錾刻“成化年制”四字楷书款,四字书写颇具力道,并且与成化官窑瓷器的款识有很多相同之处,看似布局疏松,实则法度严谨,大开大合,使四字看起来没有紧凑拥挤之感。为明朝成化景泰蓝之标准器,弥足珍贵。 成化一朝器物的风格与成化皇帝本人经历是息息相关的。成化皇帝幼年时期从立为皇太子到废贬为沂王,在性命岌岌可危之际,又到再被立为皇太子。幼年就经历大起大落卷入皇位争夺的斗争之中,这在他幼小心灵上造成重大的影响。所以他的性格小心谨慎,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最终成为典型的“妈宝男”,一生极其宠爱大他17岁的万贵妃。故而这一时期的器物没有永宣的那般粗犷豪放,更多呈现娟秀典雅之美。 并且成化皇帝还尊僧崇佛,曾下旨在京城海淀卧佛寺前修建供养舍利的延寿塔,这一时期也出现很多与佛教相关的器物或纹饰。比如礼佛用的藏草瓶,还有大量绘有梵文、莲花、金刚杵、莲瓣等诸多与佛教相关的纹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成化斗彩缠枝莲纹罐,它的肩部与近足处以莲瓣装饰,腹部为缠枝莲纹,于本场拍卖的这件掐丝珐琅直颈瓶的纹饰布局手法基本一致。莲花的运用既是成化崇佛的体现,缠枝莲纹寓意生命不息也正合成化对早年无嗣的担忧,一生宠爱的万贵妃好不容易生下一婴儿但仅十一个月就夭折了,二儿子也不到3岁夭折。作为皇帝最大的心愿除了国泰民安,无非就是希望后继有人传宗接代,故而缠枝纹饰的运用也是寄托成化皇帝后代繁衍不息之希望。 珐琅工艺发源于古地中海文明,长时间流行于欧洲;与中国结缘,始自“蒙古西征”。十三世纪蒙古远征军横扫欧亚大陆,从中亚地区带回大批手工匠人,输往后方。掐丝珐琅工艺的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随工匠进入中国,在元末明初之际悄然生根。掐丝珐琅,又名“景泰蓝”,其做法是以细而薄的铜丝掐成各种图案,粘于铜胎之上,再根据图案设计要求填充各色珐琅釉料,入窑烘烧,重复多次,待器表覆盖珐琅釉至适当厚度,再经打磨、镀金而成。掐丝珐琅自元朝便从西亚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这种工艺带着伊斯兰教艺术繁复绵密、蟠曲虬结、极重线条和设色的装饰性特点,但一经传入中国,便与我国已有的金属制造工艺、镶嵌工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的传统工艺美术品。 而与一般工艺皆为官民共享不同,掐丝珐琅工艺,从元代传入一直到清代中期,这期间仅为宫廷服务,虽然有扬州、广州两地也为其生产,但所有制品要悉数上交。因此这一时期皆为为皇家所享用之物,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成化本朝铜胎掐丝珐琅器物存世可谓凤毛麟角,2014年北京保利拍卖了一件定代为明15世纪,但论述中判定“应为明代中期成化至弘治时期所制”的一件梅瓶,最终以310余万元成交,可以看出业内买家对这一时期掐丝珐琅器物的重视。本场这件带有明确的成化本年款,对于研究同类型而无款的掐丝珐琅器物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价值,弥足珍贵,实是景泰蓝器物中不可错过之精彩大作!
明 - 成化
掐丝珐琅 - 直颈瓶
缠枝莲 年款 官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