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 铜胎掐丝珐琅莲托八宝夔凤纹大碗(官造,《万历年制》款) 

<< 道光 斗彩团花纹马蹄碗(官窑,《大清道光年制》款)

浏览数: 215

清中期 铜鎏金无量寿佛立像 >>

简介: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明确下令,禁止官民器服以黄为饰,不能出现龙凤图案等。这一规定为明朝历代所沿用。这件万历掐丝珐琅大碗,碗内壁饰以夔凤图案,碗心龙衔莲纹,为明代宫廷经典的装饰纹饰,在北京故宫珍藏一件器型和纹饰构图与之极其相似者,且为清宫旧藏,足见这只大碗出身显赫,等级非凡。另外此碗带有明确的“万历年制”款,时代特征鲜明,尤为珍贵,具有极其重要的资料和收藏价值。 铜胎掐丝珐琅就是“景泰蓝”,为“燕京八绝”之一。元朝时传入国内,以其华贵的颜色和熠熠生辉的鎏金,备受历代帝王喜爱,成为元明清三朝宫廷器物的典型代表。古董行素有“十件官窑器,一件景泰蓝”之说。 此碗造型规整大气,庄重典雅,精致美观。看似造型简单实则制作不易,尤其景泰蓝的圆器,在塑胎时难度大于方器,这也是景泰蓝大碗较少的原因之一。碗敞口、弧腹、圈足,足端外撇,富于稳重感。内外包括足底皆满纹饰。口沿加厚唇口设计,增加使用时的舒适度,并施以鎏金,光彩熠熠;碗内近口沿处饰一周缠枝纹,花卉分别以红、绿、白、黄等颜色点缀,与外壁近口沿纹饰相呼应;碗内壁掐丝夔凤纹,夔凤展翅回首呈长鸣状;在制作时工匠分别以红、绿、黄等颜色来作为夔凤的主颜色,使得纹饰清晰层次感极强,塑造华贵瑰丽的色彩搭配;碗心为龙衔莲纹,下部波涛汹涌,一龙翻腾水波之上,看龙的样子应是应龙一类,较为少见。碗外弦纹下部装饰莲托佛八宝纹,莲蔓弯曲自然,掐丝精细,彰显明代精湛的掐丝工艺;佛八宝又称八瑞相、八吉祥,是象征佛法的八种物象。分别为: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这是藏传佛教中八种表示吉庆祥瑞之物。寺院、法物、法器等多以此八种图案为饰,以象征吉祥、幸福、圆满。胫部为仰莲纹,莲瓣均匀有致排列整齐;足外墙为花卉纹;足端鎏金;足底为缠枝菊纹,中间錾刻“万历年制”四字楷书款,文字錾刻有力,规整而具章法,颇具功底。不同于瓷器上直接书写即可,由于景泰蓝制品材质的原因,其款的制作一般要经过镶嵌、錾刻、鎏金等程序,所以较为复杂,故而很多景泰蓝制品往往不书款,这就使得这类带有明确本年款的景泰蓝制品愈加珍贵。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掐丝珐琅狮龙纹碗,原为清宫旧藏,造型与本品极为相似,并且内外纹饰的分层手法也几乎一致,碗心纹饰也一样都是龙衔莲纹饰。故宫定为明中期。故而这件带有明确万历款的掐丝珐琅大碗就更有资料价值,它对于研究同风格而无款景泰蓝制品的年代判断提供极为重要的资料依据。这种情况在任何品类的艺术品上都通用,有款的比无款或寄托款的,价值上更胜一筹。 同时本品上龙凤纹俱全。《明太祖实录》明确记载,洪武三年诏令中书省,“申禁官民器服不得用黄色为饰,及彩画古先帝王、后妃、圣贤人物故事。日、月、龙、凤、狮子、麒麟、犀、象之形,如旧有者,限百日内毁之”。此规定在明代,甚至在清代也有沿袭。龙凤纹饰的运用也突显级别之显赫。比如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明代掐丝珐琅花觚,上面就有明确的夔龙凤图案。 在中国历史上铜器有两大高峰,一为商周青铜,昭示级别、敬天法祖,所以《周礼》记载“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一为明清景泰蓝,工艺精美富丽堂皇,深藏宫门普通人莫能一见,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珐琅工艺发源于古地中海文明,长时间流行于欧洲;与中国结缘,始自“蒙古西征”。十三世纪蒙古远征军横扫欧亚大陆,从中亚地区带回大批手工匠人,输往后方。掐丝珐琅工艺的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随工匠进入中国,在元末明初之际悄然生根。掐丝珐琅,又名“景泰蓝”,其做法是以细而薄的铜丝掐成各种图案,粘于铜胎之上,再根据图案设计要求填充各色珐琅釉料,入窑烘烧,重复多次,待器表覆盖珐琅釉至适当厚度,再经打磨、镀金而成。掐丝珐琅自元朝便从西亚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这种工艺带着伊斯兰教艺术繁复绵密、蟠曲虬结、极重线条和设色的装饰性特点,但一经传入中国,便与我国已有的金属制造工艺、镶嵌工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的传统工艺美术品。而与一般工艺皆为官民共享不同,掐丝珐琅工艺,从元代传入一直到清代中期,这期间仅为宫廷服务,虽然有扬州、广州两地也为其生产,但所有制品要悉数上交。因此这一时期皆为为皇家所享用之物,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明代景泰蓝制品中碗的数量较为少见,在2015年北京保利拍卖了一件带有明代万历款的景泰蓝大碗,以180余万元成交。

年代:

明 - 万历

类型:

掐丝珐琅 - 碗

标签:

年款 官造 夔凤 万历年制 

F D X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