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 黄金樟泡台 |
浏览数: 209 | 清 铜鎏金不空成就佛坐像 >> |
本件明晚期掐丝珐琅鼎式炉造型古朴庄重,配色华贵瑰丽,制作精致考究,传世十分少见。目前所见者仅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件与之器型和纹饰基本一致者,被收录于《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之中。据故宫资料显示此为明代御用监制造之物,可见其出身不凡,等级显赫。 铜胎掐丝珐琅就是大名鼎鼎的“景泰蓝”,为“燕京八绝”之一。元朝时传入国内,以其华贵的颜色和熠熠生辉的鎏金,备受历代帝王喜爱,成为元明清三朝宫廷器物的典型代表。古董行素有“十件官窑器,一件景泰蓝”之说。从近些年的国际拍卖市场来看,景泰蓝一直是市场认可的热门品种,价格稳步上涨,收藏价值巨大。 此炉造型以商周青铜方鼎样式制作而成,双耳冲天、四足立地,敬奉天地。《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祭器在一个国家的重要地位。而鼎式炉型呈方形,也正符合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认识,方形设计更显沉稳有力。此炉斜直口,口沿置俩立耳,耳与口沿錾刻卷草纹,外部鎏金光彩熠熠;斜直腹,腹部呈梯形,四边出扉;下承四条柱状足,各部位比例协调,浑然一体。炉身以深蓝色珐琅为地掐丝纹饰,纹饰精细吉祥,蔚为殊胜。腹部正面掐丝莲托八宝纹,莲纹翻卷枝条相连,上托佛家八宝。佛八宝又称八瑞相、八吉祥,是象征佛法的八种物象。分别为: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这是藏传佛教中八种表示吉庆祥瑞之物。寺院、法物、法器等多以此八种图案为饰,以象征吉祥、幸福、圆满。侧面为莲托杂宝纹,如金钱纹、犀牛角、银锭、方胜等,也是元明时期极为经典的装饰图案。底部为缠枝莲纹,四足为缠枝菊纹,纹饰勾连流畅自然,手法精细,工艺精湛;色泽鲜丽明快,质地温润,宝石般的蓝色与灿然的鎏金相得益彰,彰显奢华大气的皇家气派。 根据目前查阅的资料,在故宫博物院珍藏有一件与此拍品的器型和纹饰几乎一致的明代掐丝珐琅鼎式炉,收录于《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之中,据故宫资料显示此为明代御用监制造之物,可见其出身不凡,等级显赫。这两件器物都是不带款的,所以无法精确判定是属于哪个皇帝时期制作的,故而两件器物定的年代不一致,我们的年代判定往往遵循就低的严谨原则,所以定为明晚期。但两件器物的造型和掐丝的工艺、装饰手法都基本一致,所以不排除两件器物是同一时期的御用监制造之物。 在中国历史上铜器有两大高峰,一为商周青铜,昭示级别、敬天法祖,所以《周礼》记载“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一为明清景泰蓝,工艺精美富丽堂皇,深藏宫门普通人莫能一见,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本场的这件明晚期掐丝珐琅鼎式炉的造型就是以商周青铜方鼎制作而成,与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被誉为“镇国之宝”的后母戊方鼎造型一致。造型庄重古朴,充满着浑厚大气之感。所以此件明晚期的掐丝珐琅炉应该是皇家祭祀所用的重器,《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足见此物重要非凡。 珐琅工艺发源于古地中海文明,长时间流行于欧洲;与中国结缘,始自“蒙古西征”。十三世纪蒙古远征军横扫欧亚大陆,从中亚地区带回大批手工匠人,输往后方。掐丝珐琅工艺的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随工匠进入中国,在元末明初之际悄然生根。掐丝珐琅,又名“景泰蓝”,其做法是以细而薄的铜丝掐成各种图案,粘于铜胎之上,再根据图案设计要求填充各色珐琅釉料,入窑烘烧,重复多次,待器表覆盖珐琅釉至适当厚度,再经打磨、镀金而成。掐丝珐琅自元朝便从西亚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这种工艺带着伊斯兰教艺术繁复绵密、蟠曲虬结、极重线条和设色的装饰性特点,但一经传入中国,便与我国已有的金属制造工艺、镶嵌工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的传统工艺美术品。而与一般工艺皆为官民共享不同,掐丝珐琅工艺,从元代传入一直到清代中期,这期间仅为宫廷服务,虽然有扬州、广州两地也为其生产,但所有制品要悉数上交。因此这一时期皆为为皇家所享用之物,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诸如本场拍卖的这件明晚期掐丝珐琅鼎式炉存世极其罕见,查阅历年拍卖尚未见同类者。2021年香港保利拍卖了一件也是明代的掐丝珐琅四足炉,成交价已达500余万港币。可见此类明朝皇家祭祀重器的珍罕以及市场的认可度。本场这件掐丝珐琅鼎式炉,有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器物为了做了重要的资料参考,为存世罕见的皇家御用器,实为难得,极具收藏价值。
明 - 晚期
掐丝珐琅 - 鼎式炉
官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