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立像(重:19.5kg) 

<< 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饕餮纹盖盉(官造)

浏览数: 143

民国 铜刻诗文墨盒 >>

简介:  

本尊造像尺寸70公分有余,在同类造像中属出类拔萃者,以尺寸来衡量,应为主尊供奉。释尊法相庄严,躯体呈三折枝式,比例准确身姿曼妙,铜质精良,金水明亮,袈裟錾刻精美的卷草花卉纹,并以银线镶嵌来表现衣纹,手法极为精妙。可谓是清中期融聚早期印度和尼泊尔艺术之大成,是藏传佛像中极具代表性的慕古之作。 此尊通体鎏金,靛青螺发颗粒饱满,排列分明有序,肉髻高挺,摩尼宝珠顶严。面相方圆饱满,额广宏宽,双眼向下俯瞰众生,双眉高朗犹如弯月,脸庞两侧大耳垂肩,面相庄严祥和,世尊之慈悲善良和端庄静穆感,在其容颜间展现无遗。上身着通肩式袈裟,薄衣贴体,袈裟的衣纹以一道道像平行的“U”字形细线表示,并在细线间以手工錾满卷草花卉纹饰,使之在具有流水般波动的韵律感的同时,又增添了一份华丽质感。此仍带有早期印度 “曹衣出水”的写实效果。左手内敛执衣角,右手下伸仰掌,施与愿印,这类造型通常被称为授记印释迦。代表满足众生一切诸乐、皆令圆满。下穿僧裙,裙摆长及脚踝处,尊像身形曲线流畅,呈三折枝式立姿,背后构件,可能有背光或安插其他建筑等,有待研究;下有长方形装藏。释尊双脚分开,跣足立于仰覆莲花座上。莲座上沿刻一周连珠纹。莲瓣上下对称工整排列,内外层次分明,主瓣瓣尖微微勾翘。原装全包式封底,封板中心整刻十字金刚杵纹,极为殊胜。 释迦牟尼意义是“释迦族圣者”。"释迦”是他所属部落的名字,有能、勇之意;牟尼是当时对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称谓,译作文、寂静等,是圣者之德,一般也称为释尊或佛陀。此式样佛像继承了古印度马图拉式的造像风格。薄衣紧贴身体,凸现着身躯的轮廓,是马图拉式佛像最典型的特征。马图拉在贵霜时代就是佛像雕刻的中心,在地理位置和艺术风格上都处于键陀罗与萨拉纳特之间,在把键陀罗的希腊式佛像转向印度化佛像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笈多马图拉式佛像的造型的一般特征是印度人的脸型,希腊式的鼻子,冥想的眼神,整齐的螺发,颀长匀称的身材,通肩式的袈装。袈裟的衣纹是一道道像平行的“U”字形细线,具有流水般波动的韵律感。 尼泊尔造像艺术的鼎盛期从13世纪初一直延续到16世纪。十三世纪,印度帕拉王朝灭亡后,佛教造像的制作传统还继续在尼泊尔流传。十三世纪到十八世纪正值尼泊尔马拉王朝时期,由贾亚斯堤提·马拉创建,以1482年为界,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两段。1482年亚克希·马拉国王死后,他的几个儿子在加德满都谷地各据一方,自立为王。从此分裂出康提普尔(现加德满都)、巴德岗和帕坦三个王国,这一时期的造像延续了前期风格,又加进了新的元素。此时期的造像最为精美,对于身体情态,完美和谐的精准把握,洗练简洁的雕塑技艺,注重人体美的特点,使佛像洋溢着充沛的活力,达到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同时,其造型艺术又越过喜马拉雅山脉对藏传佛教造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场拍卖的这一尊释迦牟尼立像就是传承于古印度马图拉式的造像风格,同时其优美的身姿又带有尼泊尔造像的特点。此尊造像全身重心微微右倾,给人以优雅十足的动态之感,是此时期的顶峰之作,颇为值得收藏。 同类中最著名者为香港佳士得于2015年秋拍中的一尊“马拉王朝早期 13世纪 鎏金铜释迦牟尼佛立像”成交价达到惊人的8000万港币;而年代与此次小观拍卖相近的一件“17世纪 释迦牟尼” 在2016年的北京保利春拍中,也拍出了529万人民币的价格,且彼尊仅局部鎏金,高度仅46.5公分。此次小观拍卖的这尊体量更大,造像灿烂的鎏金、精湛的工艺、完美而和谐的比例,突显出工匠高超的技法和艺术造诣,给人以非凡的美感,让造像与艺术巧妙融合,可谓是同类中的上等佳作。

年代:

清 - 中期

类型:

造像 - 释迦牟尼佛立像

标签:

铜鎏金 

F D X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