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历 青花狮子滚绣球纹卷缸(官窑,《大明万历年制》款) |
浏览数: 230 | 清中期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立像(重:19.5kg) >> |
乾隆一生嗜古,广集商周以来名物于宫廷陈设或自己赏玩,更以慕古之心推陈出新下旨大内造办处以古物为本,进行仿古炫技呈现符合时代的新样式。本品即为在此背景下诞生,以商周青铜盉为母本,采用宫廷掐丝珐琅工艺制作而成,形成独特的审美艺术。根据目前能查阅到的资料,所见者除了本场要拍卖的这一件;另一件为史乔沃艺术博物馆(斯普菲博物馆前身)藏,该件于2021年在香港佳士得以400万元港币成交。此盉可谓是乾隆朝掐丝珐琅之臻品! 此盉器型壮硕宏伟,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对于掐丝珐琅来说,圆器制作本就比方器难,并且此盉形制不是常见的浑圆,而是呈现异形,器型多变所以需要多次接胎而成;并且掐丝时也要保证纹饰与器型的弧度保持一致;烧制时更要保证胎体与釉料的稳定与呈色的一致性,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盉撇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下分裆,下承三柱状足;一侧腹部上置有龙首执手,龙首鎏金呈衔半环状,刚好与一足在一条垂直线上;另一端腹部上部安有一流,流与盉身衔接处饰以花卉纹并鎏金;盉身以蓝色珐琅釉为地,纹饰繁缛但又具有规律性。口沿下以白色珐琅釉勾勒如意云头纹;颈部一周蕉叶纹;而腹部为主题纹饰,饰有饕餮纹,每一组饕餮纹都是以盉足为分界线呈对称分布。上置一宝珠钮盖,盖子周围装饰有分别以黑、蓝等地珐琅釉为地的饕餮纹,与盉身纹饰相协调。盉体造型复杂,颜色搭配明快夺目,配以鎏金呈现熠熠生辉之效果;且纹饰繁缛精美,掐丝均匀线条流畅,展现了乾隆时期掐丝珐琅登峰造极之工艺。 根据目前能查阅到的资料,乾隆时期掐丝珐琅盉,所见者有两件。另一件为史乔沃艺术博物馆(斯普菲博物馆前身)藏。两者相比较,无论是器型还是纹饰皆极为相似,是否为同一批制作尚未可知。乾隆时期的景泰蓝制作,很多重要器物的器型和纹饰都是经过皇帝亲自授意和参与的,器型的胖瘦高矮、纹饰的选择,都掺入皇帝的审美意求。 盉为商周时期的酒器,常见造型为一流,器身下有三足或四足,也有圈足的,比如现藏弗利尔美术馆的商代青铜人面盉。乾隆皇帝在位60年,在创造“十全武功”之余,更是一位嗜古的帝王,他广罗历代珍品古玩,数量之多达历朝收集之最。乾隆或题字于上以表其情怀,或改制陈放古为今用。乾隆更有一项大贡献,那就是召集群臣把清宫收藏的历代古玩进行测量绘图,著成“西清四鉴”(《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宁寿鉴古》)。其中收录器物总计4105件,为清宫里的大量铜器留下形影纪录,是官方最具规模的传世铜器图鉴。 再就是乾隆的慕古创新。历朝以来谈青铜者,必言夏商周三代,这个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巅峰。乾隆皇帝亦是备为推崇珍爱,通过“西清四鉴”中可看到清宫收藏了大量的三代青铜器。乾隆还以这些青铜器为本,采用不同工艺来呈现,以达到仿古创新符合皇帝当时审美的艺术效果。 而本品就是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诞生的。乾隆皇帝亲选商周青铜盉,下旨大内造办处,以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来仿制。这样的器物级别远远高于大运器物,因为他是皇帝亲自选用,并且对于器型和纹饰一定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制作,比如乾隆四十八年(1783)曾传旨:“鼻烟壶上花卉画得甚稀,再画时画得稠密些……”,可见这些器物一定注入帝王的审美取向,并且不同于程式化的大运器物,这类器物肯定不会批量生产。 珐琅工艺发源于古地中海文明,长时间流行于欧洲;与中国结缘,始自“蒙古西征”。十三世纪蒙古远征军横扫欧亚大陆,从中亚地区带回大批手工匠人,输往后方。掐丝珐琅工艺的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随工匠进入中国,在元末明初之际悄然生根。掐丝珐琅,又名“景泰蓝”,其做法是以细而薄的铜丝掐成各种图案,粘于铜胎之上,再根据图案设计要求填充各色珐琅釉料,入窑烘烧,重复多次,待器表覆盖珐琅釉至适当厚度,再经打磨、镀金而成。掐丝珐琅自元朝便从西亚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这种工艺带着伊斯兰教艺术繁复绵密、蟠曲虬结、极重线条和设色的装饰性特点,但一经传入中国,便与我国已有的金属制造工艺、镶嵌工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的传统工艺美术品。 而与一般工艺皆为官民共享不同,掐丝珐琅工艺,从元代传入一直到清代中期,这期间仅为宫廷服务,虽然有扬州、广州两地也为其生产,但所有制品要悉数上交。因此这一时期皆为为皇家所享用之物,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所见存世仅2件的乾隆掐丝珐琅盉,其中一件已于2021年的香港佳士得以400万港币成交。另一件就是本场这件了。它融聚商周青铜和乾隆珐琅工艺制作而成,鎏金的装饰手法让器物更具金碧辉煌的效果,一派皇家气息扑面而来。同时商周器型和纹饰的加入,更添一份古朴庄重和神秘典雅之美。无疑是乾隆一朝慕古创新的稀世佳作!
清 - 乾隆
掐丝珐琅 - 盖盉
官造 饕餮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