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铜鎏金金刚手菩萨立像(带刻文) 

<< 当代 玉雕诗文人物纹牌

浏览数: 249

清中期 黄花梨夔龙捧寿纹带屉长方印箱 >>

简介:  

此尊金刚手菩萨立像是较为少见的寂静相,且尺寸特别巨大,高逾80公分,适宜厅堂或公共空间陈设。其三折式站姿,显得尤为曼妙。此外无论从铸造工艺、纹饰錾刻,再到彩石镶嵌(材质不做探讨,下同),鎏金、泥金的不计工本以及优良的保存状况,都反映出这是一尊无与伦比的具有典型尼藏风格造像艺术精品,这一风格的造像一直深受世界藏家的喜爱,历年来都是拍卖市场的焦点。 金刚手菩萨是《大乘八大曼萘罗经》记载的辅助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八大菩萨之一(观音、弥勒、虚空藏、普贤、金刚手、文殊、地藏、除盖障)。他本是大势至菩萨忿怒相的化现,与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合称“三族姓尊”,分别代表“伏恶、慈悲、智慧”三种特质,所以我们常见忿怒相金刚手菩萨。 而本场拍卖的这尊金刚手菩萨为较为少见的寂静相金刚手,从这种稀少度和尺寸来讲可达馆藏级别。 此尊金刚手菩萨通体鎏金,面颈部泥金彩绘。通常而言,泥金工艺随着时间流逝会出现脱金现象,而此尊面部泥金保存状态良好殊为难得。菩萨头戴五叶花冠,头顶结葫芦形高发髻,涂成绀青色,余发编成两条大发辫垂散于两肩。宽大的发箍现于额前,上面镶嵌各色彩石,做工极其讲究。耳际有扇形冠结横出,耳侧缯带呈U字形翻卷,大耳垂肩,耳垂上带有十字花形耳珰。菩萨面相方阔,颇具肉感,显得秀美端庄;眉弓隆起,且双眉相连,眉间饰有长条形白毫,并以彩石镶嵌,这均是早期造像的特征;菩萨双眼微睁,表现出悲悯的神态;鼻梁高挺,脸上微露一丝喜色,显得神秘而庄严。头部有巨大椭圆形火焰头光,采用活插方式与背部相接。 菩萨上身不着衣,仅脖颈上佩戴璎珞式项链;下身着薄裙,上部錾刻缠枝花纹铺满了整条长裙,腰间系有一条宝带,带上的璎珞自然垂落,双腿间亦缠绕一条“U”形帛带,两条带子的带梢自然下垂,如同丝绸一般柔顺,形成优美流畅的密集式衣纹;菩萨冼足踏于深束腰仰覆莲台之上,莲台底部封板保存完好,中心錾刻十字金刚杵纹。底座背面刻有铭文,惜未译出。此尊造像手腕、手臂及双脚上都戴有精美的钏镯,而所有的这些装饰,包括项链、宝带和腕钏上也都镶嵌宝石,保持了喜马拉雅地区金铜造像典型的装饰特点。最值得注意的是其躯体造型及姿势,躯体修长,身板硬朗结实;身体呈三折式站立,上身向右偏倚,胯部向左倾斜。这样身姿的婀娜与曼妙,恰恰与常见的佛果位造像的肃静与庄严形成鲜明的对比。菩萨右手持莲茎举于胸前施说法印,左手自然下垂,手掌内覆,手中执一莲茎;两侧莲茎顺手臂至与肩齐平处,朝向菩萨盛开,左右莲上各置有金刚铃和金刚杵,体态既优美大方,这又准确表达了金刚手菩萨的标志。对于佛教的传播,与艺术的展现提供了相互的衬托与补充,表现出这一地区工匠对于人体美学的超群认识与理解。这些都是喜马拉雅造像的基本特征,体现了这一地区传统的审美特点。由此可见这尊造像无疑是一件来自喜马拉雅地区,由大师精心创作的精美作品。 金刚手菩萨的形象至少在公元7世纪就已经出现。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一件印度克什米尔金刚手菩萨像,金刚手菩萨手中所持的就是盗用因陀罗的闪电武器,也是金刚杵早期的形象。到了公元9世纪,这一形象在喜马拉雅地区已经确立并流行起来。 喜马拉雅造像艺术历史悠久,自公元1世纪至今,一直绵延不断,涵盖了佛像艺术发展的全部历史,呈现了佛像艺术发展的完整面貌,在世界佛像艺术史上堪称独一无二。这—地区的造像艺术产生于特定的地区和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下,它在吸收古代印度造像艺术手法和风格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此地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雕刻技艺,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区和民族特色的造像艺术风格,堪称南亚次大陆佛像艺术中一枝耀眼的奇葩。它对西藏地区,乃至后来明清宫廷的佛教造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公元7世纪开始影响西藏地区,12世纪后随着东印度帕拉王朝灭亡,此类风格更成为影响我国西藏佛像艺术的主流风格。历史上这一地区的造像不断通过青藏高原,大量地输入到内地,同时不少尼泊尔艺术大师翻山越岭入藏帮助制作造像,元朝时入仕我国的尼泊尔艺术大师阿尼哥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尼泊尔造像艺术对我国西藏佛教艺术影响的时间之长,程度之深,地域之宽,是印巴次大陆其他艺术流派无法比拟的。 由于金刚手菩萨曼妙的身姿和强大的除恶降魔的能力,所以一直以来备受世界藏家的喜爱。2017年古天一拍卖行一尊高度仅25公分,且缺少底座的金刚手菩萨立像以103.5万人民币成交。充分体现了金刚手菩萨在收藏者心目中的地位,以及此类造像的珍贵。本件拍品高度达80公分且保存完整的金刚手立像,望各位藏家识之,不可错过这件精彩作品。

年代:

类型:

造像 - 金刚手菩萨立像

标签:

铜鎏金 

F D X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