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 铜鎏金文殊菩萨立像(带刻文) 

<< 光绪 青花三果纹碗(官窑,《大清光绪年制》款)

浏览数: 321

乾隆 祭蓝釉堆塑螭龙纹荸荠扁瓶(官窑,《大清乾隆年制》款) >>

简介:  

此尊文殊菩萨像以站姿呈现,整体高度超60公分,显得雍容高贵,适宜厅堂及公共空间摆放。造像外鎏金、泥金明亮。整体做工极细,姿态尤为特殊,其不仅是一尊佛教造像,同时也是一尊雕塑艺术珍品。造像呈右展步,整体重心居左腿之外,上身笔直端正。此种站姿无论对人体站立时还是工匠在塑造过程中对姿态的把控都极具挑战性。以如此危姿站立,却能带给人轻松、愉悦之感,因此无疑它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此尊面相慈祥、宁静,微含笑意,头戴弯月形花冠,两侧有宝缯自然下垂后,又向上兜转,形成婉转的曲线,装饰华美,雍容华贵,发色绀青,散发垂肩,顶部梳高髻。尊像面庞圆润,弯眉细目,鼻梁高挺,双目低垂,呈寂静相。双耳坠装饰有卷草纹的巨大耳珰,上身袒露,胸前配有由珠粒攒簇而成的巨大团花形项饰,项饰外侧至腰部挂U字形长链,并于左肩斜向披有一条圣索,手足均佩有钏、镯等。右臂平举,手中竖直上举一柄智慧剑,左手低垂,手捻一株卷叶莲花,莲茎沿手臂盘曲而上,于左肩部盛放,并在花心处,承托一函经匣。文殊菩萨手持的法器,无论礼器或武器皆有其象征和教育意义,其手中的智慧神剑为人们斩断心中的烦恼,经匣则代表无穷的智慧,进而断绝烦恼、心生菩提,并最终修得佛果。腰间佩有由珠串穿系成的璎珞,其间点缀有花卉,下身着纱裙,薄裙贴体,裙摆轻扬,似有微风拂过,透露出腿部肌肉的线条。立于圆形仰覆莲座之上,每瓣莲瓣如同牡丹一般,优美饱满,上边缘饰联珠纹,莲座台面上刻有铭文,惜未译出。底部以红铜板做全包式封底,底板正中錾刻十字金刚杵,以象征佛法可摧灭一切外道邪论,封底熟旧,并在金刚杵部位鎏金。其披散的长发以及如牡丹般的莲瓣圆台都是蒙古札派造像最为显著的特点。 所谓蒙古札派风格是佛学大师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札那巴札尔(Zanabazar)所创造,他一生精进于弘扬佛法,特别是在佛像雕塑艺术方面,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蒙古佛像雕像艺术风格,开拓了蒙古佛教艺术史上的新纪元。为蒙古的宗教事业付出了毕生精力,同时又给后人留下了美轮美奂的传世精湛艺术杰作。他开创的风格主导了整个喀尔喀蒙古的金铜造型风格,也代表了该地区金铜造像的最高艺术水准。 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 ,意为“妙德”“妙吉祥”,显密各宗有不同的文殊菩萨法相,共计数十种之多。按照“智、行、悲、愿”的排序,文殊菩萨应是民间所认为的四大菩萨之首,特别是在般若经典盛行的大乘早期,文殊菩萨在佛教尊神地位中更为殊胜,经常高居显宗八大菩萨的首席尊神之位。文殊象征般若智能,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与司“行”的右胁侍普贤菩萨并称。 文殊菩萨造像中多见坐姿举剑者,而站姿者极少,可查证的在2017年北京匡时秋拍中曾有一尊,尺寸与此尊相当,虽年代更久,但姿态不如此尊,且智慧剑已遗失,其成交价也近人民币400万元,望识之。

年代:

清 - 中期

类型:

造像 - 文殊菩萨立像

标签:

铜鎏金 

F D X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