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 黄花梨雕拐子龙纹轿箱 

<< 清中期 铜鎏金尊胜佛母坐像

浏览数: 192

清中期 太狮少狮纹端砚 >>

简介:  

此件轿箱以黄花梨制作,所有板面皆用一块独板制成,尤其是在箱盖顶部所采用的黄花梨板材,无论是尺寸还是质地都堪称上佳,箱体黄花梨取材色泽统一,十分难得。仅底板使用铁力木做底,是明清制作硬木家具的经典手法,俗称“铁力底”。正面中央一云头形面叶,拍子亦作如意形,开口容纳钮头,侧面立墙角包黄铜护叶加强稳固,背面与正面相互呼应,安两只长方形合页。整个轿箱上满雕拐子龙纹,龙身为圆弧形,而拐子纹多为方形,因此在这一方一圆之间,让整体纹饰在规矩中倒显得多了一份灵动。而从纹饰样式来看,此龙身体呈弧形,且龙身并未与拐子纹完全融合,与明代常见的卷草龙纹不同,此时龙身逐渐由圆变方,为清代乾隆以后出现的方身拐子龙打下基础。盖箱顶面作为主题纹饰,正中位置由拐子纹组成“寿”字,与龙纹合在一起即是“双龙捧寿”,其他各面则根据看面大小主次分明。箱盖打开,内分三格段,中间置长方屉格,两端担出部分分别作一浅格,并配有翻盖。 宋代高承编撰的类书《事物纪原》在卷八中就记述,“旧唐书舆服志曰:开成末,定制宰相、三公、诸司官及致仕官、疾病官,许乗檐子。如汉魏载舆之制,按唐乾元以来,始用兜笼代车舆,疑自此又为檐子之制也。亦汉魏载舆、步舆之遗事云。然则,今大臣朝廷所崇敬而老疾,则赐以肩舆,盖自开成之制也。”此说法,后又被明代万历时期撰写的《三才图会》所沿袭,而在后面的“大轿”条中则说:“古称肩舆、腰舆、版舆、兜子,即今轿也。洪武、永乐间,大臣无乘轿者,观两京诸司,仪门外各有上马台可知矣,或云乘轿始于宣德、成化间,始有禁例,文职三品以上得乘(轿),四品以下乘马。”由此记载可知,当时三品以上才可乘轿,而乘轿同时又需用轿箱,以便在轿内阅览公文。 与骑马、坐车使用畜力驱动不同,乘坐轿子或肩舆,须至少两名人力,而为追求平稳、或显示身份,则经常为四人,或八人抬轿。既百姓常说的“八抬大轿”,而当时能负担此项开销者,非士绅、官吏而不能为。而一般富余人家在乘轿过程中,还需以轿箱为桌,参阅文件者,似不甚合理。在公私收藏中,古代轿箱也并不常见,其尺寸多在75公分上下,差距不大,可能与当时所乘轿具的舆服制度有关,而与高矮胖瘦无关,因此这类轿箱应属官吏轿中摆放之物。 其用材除黄花梨外,亦有紫檀、漆木器数种,包括犀皮、雕填、嵌骨与螺钿,其中除漆木器材饰有纹样之外,硬木皆为光素,以浮雕装饰,展现文人意境者,如众星拱北,又寥若晨星。 轿箱作为明清箱具中较为特殊的品类,为明代轿文化流行的产物,系为方便官吏士绅于行旅时存放重要物品于轿内而作,其两端下方内缩,恰可方便搭置轿内轿枨之上,既可储物,亦可作桌面使用,摆放文件,也可以依靠休息。而下轿后,则可取下随身携带,便有拜匣之用,使用方便。因其需与轿子搭配使用,且具有仅供行旅所用的独特性,同时其使用者以官吏士绅为主,故存世不多,十分珍罕,望各位藏友不要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 可参考:香港两依藏博物馆藏“18世纪 紫檀轿箱”; 可参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末清初 黑漆嵌螺钿山水人物纹轿箱”。

年代:

清 - 中期

类型:

木器 - 轿箱

标签:

龙纹 黄花梨 拐子龙纹 

F D X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