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雍正 粉彩雉鸡牡丹纹盘 |
浏览数: 79 | 清 铜鎏金白度母坐像 >> |
黄者谐音皇,根据目前学界研究至少从唐代开始,黄色瓷器为皇家专用。到了明朝根据档案记载,洪武三年朱元璋就明确下令“申禁官民器服不得用黄色为饰……如旧有者,限百日内毁之”。依此可见黄色在皇家的特殊地位。而本场隆重呈现的就是明朝黄色瓷器的最经典品种——弘治时期黄釉描金弦纹双耳罐,此器物为弘治朝所独有,在目前两岸故宫均有类似珍藏,为一件大名鼎鼎的明朝皇家用器。 此罐造型沉稳,雄浑大气,造型别致为弘治朝所独有。罐撇口、束颈、溜肩,肩两侧置对称绶带耳;深弧腹,器型饱满,下承圈足,足端平切,足内可见清晰的修足工艺。罐内施白釉,罐外施黄釉,釉色莹润玻璃质感强。自口沿至足装饰数道描金弦纹。双耳上亦有描金线条。胎足交界处可见火石红色。足底素胎无釉,胎质坚实细腻。此罐体量虽大,但整体以舒缓的曲线构成丰满匀称的形体,全无笨拙之感,古朴中透出俊秀之美。罐上所施黄釉色泽淡雅,浑然一色,描金弦纹熠熠生辉,不仅彰显皇家宫廷美学之高贵典雅,还将“传统低温黄釉”瓷器之高超技艺演绎的淋漓尽致,为明代官窑器中之珍品。 类似的器物我们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可以见到。两者相比造型与工艺都极为相近,都是内白外黄的品种,黄釉之上均有描金弦纹,故宫博物院的为明朝皇家旧物,为我们提供了很明确直观的资料。 此类弘治罐目前所见有三种,一种不带双耳;一种是双绶带耳;还有一种是双牺耳。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明弘治黄釉金彩牺耳罐的底部也是素胎不上釉的,这在此类罐上也颇为常见。因此中国古代瓷器并不是有款的才是官窑,无款的就是民窑,有无款识并不是它是否为官窑的决定因素。 黄色在中国陶瓷上出现时间很早,由上图可见在南北朝时就出现铅黄釉。而作为后世低温铁来呈现,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但数量罕见。目前学术界认为唐代就已经对黄色瓷有了明确的使用限制,一般为皇家所用。而到了明朝,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三年诏令中书省“申禁官民器物不得用黄色为饰,及彩画古先帝王、后妃、圣贤人物故事、日、月、龙、凤、狮子、麒麟……之形,如旧有者,限百日内毁之”。而这一规定在明朝所沿用。 而到了清朝时,由于大量档案尚存,我们查找到清朝皇帝对黄色器物的态度。比如上图为乾隆八年的《清宫瓷器档案》记载,按照景德镇御窑厂的惯例,对于残次品可以就地变卖。但是残次品中有黄器与五爪龙器,如果变卖就会出现民间的僭越使用,询问如何处理。乾隆皇帝说五爪龙者外界常有,仍照原诏,意思是就在变卖;但黄器则附运进京。可见到了清朝时期对于黄器的使用依然限制很严格。 有明一朝黄器以弘治最为经典。明代的黄釉,是在素胎上挂高温透明釉后,再以浇釉的方法浇淋低温黄釉,烧成后,色清亮无杂点,透明度高。宣德时己烧造此种釉色,终明之世,各朝均有造作。但釉汁的明净娇嫩,以弘治朝为最出色,有「娇黄」之称。弘治时期的黄釉器物以碗、盘居多,罐则极其珍罕。明代黄釉瓷器除作御用餐具外,据文献记载,还被用作方丘(地坛)的祭祀用器。《大明会典》卷二百零一载:“嘉靖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行江西饶州府如式烧解。” 明朝弘治黄釉名扬天下,存世以碗、盘居多,市场上不乏见到。比如2011年中国嘉德拍卖了一件弘治黄釉碗,成交价已达253万元人民币。而黄釉罐存世罕见,为弘治朝中的大名誉品,多在两岸故宫或者国内外大型博物馆才能见到,流入市场者凤毛麟角,本场这件即为其一,其散发的色调娇嫩欲滴,惹人喜爱。在当时彩瓷大行其道之时,弘治黄釉器以单一颜色装饰足见其色釉的高度自信,但事实确实如此,在明朝弘治前后的数百年中,的确未有与之比肩者。
None
None
描金 黄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