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 铜鎏金三世佛坐像一组 

<< 清 玉雕双龙戏珠纹镯

浏览数: 90

当代 藏式配饰一组(5件) >>

简介:

本组造像为典型的蒙古扎纳巴扎尔风格造像,铜胎厚重,金水浓郁,精准的造型比例,是这一风格造像的典型代表,艺术性和现状品相均十分出众,极具收藏和研究价值。 此组通体鎏金,面颈部泥金彩绘。靛青螺发排列规整,肉髻高隆,髻顶有象征菩提智能的宝珠。面庞丰满端正,白毫凸显,弯眉长目,眼睑微垂,相容和煦。双耳垂肩,颈部蚕节纹明显,上身着袒右式袈裟,衣缘线刻花纹,鱼尾式袈裟衣角垂搭左肩头。双手各施法印。下穿僧裙,裙褶于两腿间呈放射状铺散,裹覆双腿的裙边,亦以圆弧状平铺其上。双腿结全跏趺坐,下承双层束腰仰覆莲座,台座上缘围刻连珠纹,下以阴线表现莲蕊,莲瓣扁平规整,花瓣层层开阖,尺寸均一,上下交错排列,层次分明且瓣尖微翘。叠涩式基座,下起唇沿,造型干净利落,强调隆重的庄严感,是为喀尔喀蒙古扎纳巴扎尔风格造像的鲜明特征。原装全包式封底,封板中心鎏金錾刻十字金刚杵纹。 本组“三世佛”是以空间区分则称“横三佛”,指的是宇宙世界三位教主,分别是掌管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药师琉璃光如来)、掌管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以及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整组造型端庄肃穆,铜质优良,坚实厚重,金水明亮,殊为难得,具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与历史研究价值。 面对此组佛像,右侧为药师佛,其左手施禅定印托钵,右手置于膝上,掌心朝外施与愿印,且拇指、食指捏尊胜多棱形诃子果。据经典载,药师佛在过去无量劫前因地行菩萨道时,所发之十二大愿。每愿都为了满众生愿,拔众生苦,医众生病。成佛后,他始终实践着大愿,其所执掌的东方净琉璃世界,那里的一切,都是无比的清净光。 中央为释迦牟尼像,其左手亦施禅定印托钵,右手下垂持触地印,并维持在禅定冥想的坐姿之中。此图像源自于佛陀的心灵传记,说明在佛陀证悟真理之前战胜魔罗的重要事迹。那时,佛陀立下誓约将保持禅定冥想的姿态,直到透悟真理实相为止。但他遇到了魔罗,那是一位试图让佛陀分心,阻碍佛陀证悟世间实相的恶魔。对于一切试图破坏佛陀追及理想的种种诱惑,无论是喜或是厌恶的干扰,佛陀均不为所动。依据传统记载,魔罗展开最后的攻击,试图动摇佛陀慈悲的菩萨胸怀。对佛陀追寻心灵觉醒的理想与出离轮回获得最后的解脱,魔罗提出了质疑。在精神毅力的支持下,释迦牟尼想起自己在多次以动物与人类身形的转世过程中,曾以无量的慈悲愿力帮助一切的有情众生。于此觉悟的关键时刻,释迦牟尼理解并坦然面对命运。为了回应魔罗的质疑,禅定坐姿的释迦牟尼移动膝上的右手,触碰大地,并「请大地为证」,以此坚定不移的动作使得魔罗,魔军与女色诱惑溃散败逃,留下释迦牟尼独自在菩提树下体验伟大的觉悟。 左侧为阿弥陀佛,双手结禅定印托钵。阿弥陀佛,为梵语Amitā的音译,意译,多称作“无量佛”,因在梵文中构词上的细微不同,又可称为“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其所持极乐世界。 扎纳巴扎尔风格是清代蒙古地区缔造出的艺术结晶。此一风格来自于哲布尊丹巴一世(1635-1723),他出生于喀尔喀蒙古谢图汗衮布多尔济家,是阿巴岱汗的曾孙,四岁受沙弥戒,取法名扎纳巴扎尔。清顺治六年(1649),哲布尊丹巴入藏求法,并受封为“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1649年首次藏地之行时,谒见了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和四世班禅却吉江森,在佛学上得到殊胜见地的同时,于古代佛教艺术审美的精髓,也得到至深的体悟。当1651年离开藏地前,他召集了五十名具备真知灼见的能工巧匠远赴蒙古,缔造了载入史册的扎纳巴扎尔艺术风格的辉煌篇章。

年代:

清 - 中期

类型:

造像 - 三世佛

标签:

铜鎏金 

F D X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