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 玉母子熊形纸镇 

<< 清早期 铜鎏金无量寿佛坐像

浏览数: 137

光绪 胭脂釉“天地人”三才盖碗一对(官窑,《大清光绪年制》款) >>

简介:

本品为清中期玉镇一件,质地温润光泽。玉双熊刀法简练,刻画传神,清新脱俗,摩挲把玩,值得珍藏。 子母熊圆雕而成,一大一小,圆目、长颌、双耳贴于脑后,头与浑圆的身躯连为一体。可见其中大熊似欲伸前爪探寻前路,身后背一小熊。子母二熊同石不同色,母熊白中泛青,而小熊则身呈赤色,乃是工匠巧用玉石俏色之故,生动而颇具层次。整器比例和谐,栩栩如生,展现出子母熊的肥壮憨态及淡然自若之势。 在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中,熊作为力量与祥瑞的象征,早在先秦时期便有记载。《山海经》是我国最古老、内容最丰富的一部神话资料。其中《山海经·中山经》记载:“又东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神人。夏启而冬闭,是穴也,冬启乃必有兵”。由此而知熊可以通神,能决定人间祸福。《武王伐纣平话》云:“西伯侯夜梦一虎肋生双翼,来至殿下,周公解梦谓‘虎生双翼为飞熊’必得贤人”,后果得贤人姜尚,当时姜尚正在渭水之滨垂钓。后因以“飞熊”指君主得贤的征兆。关于熊的艺术形象,可见于商代妇好的三只玉熊。 至汉代,普遍认为熊具有“辟邪除恶”的异能,也是勇猛和无畏的象征。以熊为造型的镇,曾在汉代十分流行,工匠取其吉兆制成熊形镇,用来镇压席子的四角,避免席子错位,失礼于人,一如《论语》中就有孔子“席不正,不坐”的规矩。 后世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镇渐渐转变为文人的用具,被摆放在书房案头,用来固定纸张。明清时期,镇材质丰富,有玉、石、铜、木等,同时也有慕古之作,它们形态各异,做工精细。陈设案头,既可以把玩欣赏,同时也用来压纸或者压书,极为文雅。 可参考:2011年12月6日,北京保利2011秋季拍卖会,清乾隆仿汉白玉双熊,成交价为920,000元。

年代:

清 - 中期

类型:

玉器

标签:

F D X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