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光 粉彩三多纹墩式碗(官窑,《大清道光年制》款) |
浏览数: 370 | 光绪 茶叶末釉荸荠瓶(官窑,《大清光绪年制》款) >> |
本场这件乾隆时期的玉牛尺寸硕大,珍稀难得,遍观国内外博物馆以及历年拍卖市场,鲜有如此般者。古代采玉全靠人工且受季节限制,玉料的获取难如登天,所以大件玉料愈显稀有。并且有清一朝对玉器的控制极为严格,一度为皇家垄断,严禁私人开采买卖。乾隆时期就发生过震动朝野的玉石大案,慧贤皇贵妃的侄子高朴因私鬻玉石,乾隆大为震怒,最终不顾慧贤皇贵妃的面子,毅然把高朴赐以死刑。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小小一块儿玉在古人心中的分量之重。 此牛以整块大玉料雕刻而成,玉质上乘,用料大气奢侈,包浆醇厚,甚为珍贵难得;牛呈卧姿若休憩状,四肢伏地,尾巴收于身体一侧;牛头回头昂首,从首至尾大概呈“C”形姿势,弧度柔美优雅,给人以安静舒闲之态;在雕刻时工匠繁简得当,牛尾以细密的阴刻线表现,牛身则不饰雕工,肌肉丰满,粗壮有力,造型给人一种圆润厚重,沉稳大方之感。此件卧牛通体打磨光滑,集圆雕、镂雕、透雕等多种手法于一身,工艺精湛,造型栩栩如生。 由于我们属于农耕民族,而牛在农耕中扮演着最为主要的角色,因此古人对于牛有着特殊的感情。而牛温顺、勤劳的品性,也一直被古人加以褒扬。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多数王朝都是禁止宰杀健康的耕牛。北宋《宋刑统》记载:“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马者徒一年。”而到了南宋刑罚更重:“诸故杀官私马牛徒三年。”因此牛除犁地外,更多的是作为“太牢”成为进献给神明,祈求丰收的祭品。而在明清两朝的宫廷记载中, 不乏牛类牲畜出现于祭典活动。如农历三月在北京先农坛所举行的『一亩三分地』皇帝亲耕礼。祭祀先农耕犁仪式,这项仪式始于十五世纪明朝,是一项极其隆重的活动,以此劝民重农务农并求丰年。 牛也是十二生肖其中之一,在十二生肖中是对应十二地支的「丑」。中国人对牛的认知一向是尽忠职守,勤奋努力,坚毅而不屈, 有力但祥和温顺,其中多少与其助耕生产农作物的角色有关系。牛之为兽,自古以来即与先民的经济生产活动密不可分。然而,牛能入水,且鸣声如雷,因而在古人「打雷就是下雨前兆」的观念里,水牛的鸣吼有如具有呼风唤雨般的超异能力,久而久之,神牛出现必有大风大雨的神话崇拜遂也慢慢深植人心了。晋代张华《博物志·神异》即载:「九真有神牛,乃生溪上,黑出时共斗,即海沸;或黄出斗岸上,家牛皆怖。人或遮,则霹雳,号曰神牛」或可说明古人视牛为水神的最佳批注。故而历朝历代均可见到牛的器物,这些器物或实用或单纯就是陈设。 而如此大体量的玉牛则甚是少见难得。品质优良的和田玉材自古上至帝王、下至文人雅士视若珍宝。而新疆严苛的自然环境和遥远的路程,都给采玉、运玉带来了天然的阻碍。尽管如此,这也没有影响中原地区统治者对和田玉的渴望。历史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至少在3000年前,和田玉就被人类加工使用,并输入中原地区。《史记·大宛列传》中载有汉朝使节张骞的副使曾到和田,"究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这是正史中对采玉活动最早的记载,但对那时的采玉方式及其制度,并无详述。至五代时期,高居诲在《行程记》中记述说:“每岁五六月,大水暴涨,则玉随流而下。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谓之捞玉。”《新五代史·四夷附录》同样也有记载:“(于阗)东日白玉河,西日绿玉河,又西日乌玉河,三河皆有玉而色异。每岁秋水涸,国王捞玉于河,然后国人得捞玉。”说明这时的采玉活动多集中于河中采捞,农历八月以后,此时以至中秋,河水冰冷刺骨,可想其辛苦。据《太平御览》记载:“取玉最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返。”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因为那时路途极为艰险,可以说玉石是用生命换来的。 明代在和田的西邻叶尔羌(今莎车)出现了进山开采玉矿的生产活动。明万历三十—年(1603年)十—月,耶稣会传教士鄂本笃到达叶尔羌,耳闻目賭了叶尔羌、和田两地的采玉生产,留下了详细而可靠的记载。他说:“玉有两种,第一种最良,产和阗河中,距国都不远,泅水者入河捞之,与捞珠相同。……第二种品质不佳,自山中开出,大块则劈成片。宽约二爱耳(ells)。以后再磨小,俾易车载。……石山远距城市,地处僻乡,石璞坚硬,故采玉事业,不易为也。土人云,纵火烧,则石可疏松。采玉之权,国王亦售诸商人,售价甚高。租期之间,无商人允许,他人不得往采。工人往工作者,皆结队前往,携一年糇粮。盖于短期时间,不能来至都市也。”由此可见到了明代晚期,已经有大规模开采山料的活动,但所获得的山料品质不及籽料来得质佳。 在清乾隆二十四年之前,由于受到准噶尔部蒙古族达瓦齐以及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乱的影响,新疆地区上好的玉料几乎都无法进入到统治中枢。为了平定此次叛乱,乾隆二十年(1755)和乾隆二十三、二十四年(1758、1759)先后出兵西域,进行过较大规模的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此后又在紫禁城午门上举行了盛大的献俘礼,并以此作为乾隆的“十全武功”被载入史册。在对新疆地区行使统治权之后,中西交通得以保障,而此后玉料得开采、运输与制作,就以法律形式为皇家垄断,质地优良的新疆和阗美玉沿着古代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进入宫廷,并带动了清朝玉器最发达的时期。 清政府在控制了西域地区之后,对玉料的季节性开采作了规定。如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在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采玉两次。这在乾隆所作关于“采玉”的御制诗中也有提到:“于田采玉春复秋,和田捞玉春秋贡。”此后又规定,所采玉石只准入官,不许在民间流通。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慧贤皇贵妃之侄、叶尔羌办事大臣高朴因私采贩玉一案发生,震动朝野,乾隆大为震怒,高朴也因此被送上断头台。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小小一块儿玉在古人心中的分量之重。 本场这件玉牛就是乾隆时期玉器盛产繁荣的代表之作,其选材优良,造型琢磨栩栩如生,身体比例准确适度极具写实性。从历年拍卖来看,这类大型玉器多在早年出现,其拍卖成交价都极为喜人。比如2009年中国嘉德拍出一件乾隆碧玉卧牛,其尺寸也不小,成交价高达610余万元;2012年伦敦苏富比的一件18世纪「麒麟骑牛」摆件,最终成交价66余万英镑,这个价格在当时折合人民币高达680余万元。 2009年在英国举行的亚洲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乾隆时期的青玉卧牛,更是以340万欧元落锤,如果加上保险费、佣金等额外费用,其成交价更是高达416万英镑。这些价格可以看出这类大型动物玉件的珍贵,以及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不凡表现。然而近些年如此般硕大的玉器已经极少出现了,往往数年方得一见,早年拍卖的或入藏家之手或已进入博物馆被永久收藏。故而这件乾隆玉卧牛更显珍贵,可遇不可求,望各位藏家不可错过。
清 - 乾隆
玉器 - 摆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