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期 铜鎏金度母立像(带刻文) 

<< 明早期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藏草瓶(官造,《大明景泰年制》款)

浏览数: 200

当代 海南黄花梨项饰 >>

简介:  

在金铜造像收藏中,由于立像往往要呈现婀娜的曲线,尤其大型立像铸造困难且成本巨大,所以存世量并不多,故而备受藏家重视。本场重点推出的这尊度母立像,高逾70公分,尺寸特别高大,甚为少见,适宜厅堂或公共空间陈设。其三折式站姿,显得尤为曼妙。度母整体铸造精湛,花叶清晰,眉目清秀,比例协调而优美;衣纹的錾刻线条流畅、一气呵成;更兼诸多彩石镶嵌,鎏金饱满悦目,给人无限富丽堂皇之感,体现了清早期尼藏风格造像极高的工艺水平。这一地区造像是喜马拉雅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年来都是拍卖市场的焦点。这么大体量又制作如此豪华讲究的造像,绝非一般小寺庙可为;且底部封板鎏金,极为少见,是造像规格极高的表现,堪称同类造像中的精品之作。 此尊度母体量高大,身姿优美。头戴五花叶宝冠,冠饰铸造精美,并镶有各色材料(材质不做探讨,下同),装饰极为精美华丽;缯带于耳后呈“U”形翻卷,动感十足;度母束发高髻,发丝清晰可见,高髻缠绕整齐,上带发箍,鎏金而成,金光灿灿;度母面颈部泥金彩绘,保存状态较好,难能可贵;面相方圆,宽额丰颐;额心现火焰形白毫,弯眉高挑,似蹙非蹙,与寂静相不同,使能救度的度母增添神秘色彩;双目半颌似在俯视芸芸众生;颈部蚕节纹明显,脖戴联珠纹璎珞式项饰和长链,手脚钏镯俱全,风格统一协调;度母丰胸细腰,肥臀长腿,体态圆浑,上身袒露,双乳高挺,身姿婀娜多姿,曲线优美,在工匠的手里让度母多了一份女性的柔美;双手各捻一根莲茎,莲花绕臂而上于肩部开敷;下穿短裙,腰系宝带,宝带上下环绕联珠纹,中间浮雕花卉纹,中间镶嵌材料,十分华美;带梢于腿间自然下垂,层叠的褶皱突显出丝料的柔软质感,极为写实;短裙之上錾刻缠枝花卉纹,枝干流畅,錾工犀利,犹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足见工匠手法之高超;度母冼足立于仰俯莲座之上;莲座呈圆形,上窄下宽重心稳定;上下缘围刻一周联珠纹,中间莲瓣上下对称排列,莲瓣饱满,瓣尖勾翘,呈现很强的立体效果。莲座顶部带刻文,惜未能翻译;原装封底,封板中心錾刻回纹,内部为十字金刚杵纹,纹饰之上鎏金,在此处隐蔽位置鎏金,较为少见,与同类相比规格更高。 度母即救度佛母,也称多罗菩萨(梵语:Tārā,意为“眼”、“妙目睛”、“瞳子”、“极度”、“救度”;藏语:སྒྲོལ་མ།,Drolma,意为“救度”)。佛教认为她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化身的女性菩萨,因此,有时经论、典籍又称作多罗观自在菩萨、多罗观音。她是“三世诸佛之母”和“一切众生之母”,有白、红、蓝、黄、绿、黑六色身色,能救度怨敌、狮子、大象、火、水、毒蛇、盗贼、牢狱、食肉或非人、麻风病、死神、贫困、亲眷分离、国王惩罚、霹雳、事物衰萎所致的十六种灾难恐怖,还可增加顺缘、增长福寿,对有情利益甚大。被尊为世间轮回中拯救众生的度脱之母,以及诸佛事业的担负者或佛母。在尼泊尔和西藏地区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有众神之母的美誉。藏传佛教中更是认为她具有拔济众生苦难的功能,是雪域高原的守护女神。 喜马拉雅造像艺术历史悠久,自公元1世纪至今,一直绵延不断,涵盖了佛像艺术发展的全部历史,呈现了佛像艺术发展的完整面貌,在世界佛像艺术史上堪称独一无二。这—地区的造像艺术产生于特定的地区和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下,它在吸收古代印度造像艺术手法和风格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此地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雕刻技艺,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区和民族特色的造像艺术风格,堪称南亚次大陆佛像艺术中一枝耀眼的奇葩。它对西藏地区,乃至后来明清宫廷的佛教造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公元7世纪开始影响西藏地区,12世纪后随着东印度帕拉王朝灭亡,此类风格更成为影响我国西藏佛像艺术的主流风格。历史上这一地区的造像不断通过青藏高原,大量地输入到内地,同时不少尼泊尔艺术大师翻山越岭入藏帮助制作造像,元朝时入仕我国的尼泊尔艺术大师阿尼哥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尼泊尔造像艺术对我国西藏佛教艺术影响的时间之长,程度之深,地域之宽,是印巴次大陆其他艺术流派无法比拟的。 通过查阅历年拍卖情况,大型立像度母的出现可谓屈指可数,且基本都是高价格成交。比如2009年北京瀚海拍出一尊高度为45.5公分的度母立像,成交价高达870余万元,这还是14年前的价格。在这14年中,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货币的贬值来看,这个价格应当更高,可兹参考。本场的这件拍品体量更高大,造型优美,风格古朴,体现清早期喜马拉雅艺术的精湛铸造水平,是不可多得的度母造像精品,敬请买家格外关注。

年代:

清 - 早期

类型:

造像

标签:

铜鎏金 

F D X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