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铜鎏金广目天王坐像 |
浏览数: 311 | 当代 铜双兽耳簋式炉(《琴书侣》款) >> |
此式瓶体,其造型源于中亚地区金属执壶,永、宣时期以青花瓷仿制,后经锐意创新,去掉壶嘴与柄,成为直颈瓶。因其形似洗衣时捶用的木棒槌,故又名棒槌瓶,但又与康熙、雍正时期常见硬、软棒槌瓶不同,其颈部更加细长,从造型来看宜作花器。 此瓶直口,长颈,折肩,筒身,近足下收,圈足。全器满布青花纹饰,口沿、肩部、足墙处均饰青花缠枝卷叶纹饰带,肩下饰莲瓣纹,腹部上部及足颈部环饰折枝花叶纹。颈部缠枝边饰之间绘缠枝牡丹,瓶腹缠枝花边饰之间,十个相隔的长方形空间内,绘串枝花卉纹。串枝纹是以线条纵向连接的独立纹样,用在长腹造型器物的腹部,也很得体。布局合理,层次有序,繁而不乱。足内底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青花篆体款。青花发色稳定,妍丽鲜明,悦目动人。绘制纹饰精细,枝叶婉转秀美,花卉艳丽雍容,体现了官窑制器严谨考究的高超水平。 不过此类直颈瓶的样式起源却并非源自中国。由于蒙古人的骁勇善战,元代版图扩张得极为宽广,最西端已经抵达波兰、匈牙利,对整个亚洲进行了全面的征伐,使得这一区域内的贸易变得更为畅通。此外,加之蒙古人重视手工业生产,利用从中亚地区带回来的钴料,与中国的瓷器相结合,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元青花瓷器,并通过贸易的方式使之远播海外。 此件直颈瓶虽为道光官窑,但在质量上,几乎与乾隆时期器物无二,如无款识,相信很多人会作为乾隆朝瓷器看待。道光时期,虽然陶瓷烧造总体上已不及之前盛世时期来的品类繁多,但在此时,这类直颈瓶已成为皇家瓷器的标准样式,因此保持了很高的水平,又由于道光一直以勤俭著称,因此这类官窑器无论是在烧造数量,还是存世数量上,都远少于前者,更能显其弥足珍贵。 可参考: 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青花花卉瓶 2、2011年嘉德春拍,“清道光 青花缠枝莲纹棒槌瓶”,成交价:943000元。
清 - 道光
瓷器 - 直颈瓶
青花 官窑 年款 花卉纹 折枝 大清道光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