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期 铜鎏金莲花手菩萨坐像(带刻文) 

<< 清 铜鎏金莲花生大师坐像

浏览数: 157

清中期 黄花梨浮雕拐子龙纹长方箱 >>

简介:  

本场为大家呈现的这尊莲花手菩萨造型罕见,身姿优美,体态生动;且历经数百年保存状态较好,至今熠熠生辉,殊为难得。造像身上镶嵌有各色材料(材质不做探讨,下同),使整体显得雍容华丽,妙不可言。从造像的开脸与衣着以及莲座来看,此尊造像具有典型的尼藏风格。尼藏风格造像一直是金铜造像中的热门,广受世界顶级藏家的推崇。综合来看这尊莲花手菩萨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和收藏价值。 我们常见的莲花手菩萨,以站姿为主,而此尊呈现自在坐姿,存世罕见。造像通体鎏金,面颈部泥金彩绘,保存状态良好;头戴花叶宝冠,绀青色发髻高耸,缯带于耳际呈“U”形翻卷;脸型方正,额际高广,长眉细目,双目半颌,下视芸芸众生;额间现长方形白毫,内嵌材料(材质不做探讨,下同);大耳垂肩,双耳戴联珠纹环形耳珰;颈部饰三道蚕节纹;菩萨上身着袒右肩薄衫,轻薄贴体,衣缘褶皱自然,凸出自然之质感。左肩披有仁兽皮,这是藏传佛教包含莲花手观音在内的观音造像的一个显著标志。脖戴联珠纹项饰,手脚皆戴钏镯,皆镶嵌彩石,风格协调一致,极为华丽。造像背后有一活插式头光,正面鎏金,极为殊胜。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带,裙摆铺于莲台之上,显得随意而洒脱。菩萨右手施无畏印,右手牵一支莲茎撑于身体后侧,莲茎随臂生长,与肩部开放,准确表达了观音菩萨手持莲花的形象特征,传递出菩萨以莲花开示众生、教化众生的深刻用意。右腿内盘,左腿曲起,呈自在坐于仰覆莲花宝座之上。上下缘饰联珠纹,莲瓣细长而饱满,坚挺有力,主瓣间露出下层莲瓣的一角,微微上翘,莲座背面有刻文,惜未译出。原装全包式封底,封板中心錾刻有十字金刚杵纹,以象征佛法可摧灭一切外道邪论,封底熟旧。造像整体体态优美大方,是清早期金铜造像的精品之作。 关于莲花手菩萨的来历,在喜玛拉雅地区流行着一则流传甚久的传说。说有一头大象想要去摘池塘中的莲花,不幸滑进了莲池的烂泥之中。它痛苦地大喊,并祈祷那拉衍那(为毗湿奴的一个身形)。当时正在丛林中修行的圣观音,听到了求救声音,立即变成那拉衍那的样子,将大象从沼泽中解救出来。为表达感激之情,得救的大象将采得的莲花献给观音菩萨。观音没有贪恋它,很快又将莲花转送给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也拒绝接受莲花,要观音献给他自己的本尊阿弥陀佛。于是,观音遵照释尊旨意,最终将莲花献给了阿弥陀佛,并将得到莲花的整个故事禀告给阿弥陀佛。为了赞扬观音的慈悲行为,阿弥陀佛让他永远持有莲花,继续做有利于众生的事业。从此以后,观音就以手持莲花的形象现身,因此也以莲花手而著称。 这种持莲观音的造像,在公元十世纪左右的印度造像中就又出现,发掘于比哈尔邦,现藏于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中波罗时期的玄武岩造像中,观音右手中同样也出现执莲造型。 喜马拉雅造像艺术历史悠久,自公元1世纪至今,一直绵延不断,涵盖了佛像艺术发展的全部历史,呈现了佛像艺术发展的完整面貌,在世界佛像艺术史上堪称独一无二。这一地区的造像艺术产生于特定的地区和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下,它在吸收古代印度造像艺术手法和风格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此地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雕刻技艺,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区和民族特色的造像艺术风格,堪称南亚次大陆佛像艺术中一枝耀眼的奇葩。它对西藏地区、乃至后来明清宫廷的佛教造像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从公元7世纪开始影响西藏地区,12世纪后随着东印度帕拉王朝灭亡,此类风格更成为影响我国西藏佛像艺术的主流风格。历史上这一地区的造像不断通过青藏高原,大量地输入到内地,同时不少尼泊尔艺术大师翻山越岭入藏帮助制作造像,元朝时入仕我国的尼泊尔艺术大师阿尼哥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尼泊尔造像艺术对我国西藏佛教艺术影响的时间之长,程度之深,地域之宽,是印巴次大陆其他艺术流派无法比拟的。 坐姿的莲花手菩萨,无论是馆藏还是流通市场上都不多见,尤其是诸如本场拍品的这件自在坐姿的,更为罕见。我们就以2011年西泠拍卖的一件全跏趺坐的尼藏风格莲花手为例,在十多年前就已经拍出150余万元的价格。本场的这件更是难得之珍品,请买家识之,珍之!

年代:

清 - 早期

类型:

造像 - 莲花手菩萨坐像

标签:

铜鎏金 

F D X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