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 黄花梨雕拐子龙纹长方箱 

<< 万历 五彩云龙纹笔杆(官窑,《大明万历年制》款)

浏览数: 143

清中期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带座,佛像重:18.5kg) >>

简介:  

众所周知,中国明清黄花梨家具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对全世界的顶级藏家而言,基本都钟爱且收藏有中国黄花梨家具。黄花梨作为典型明晚期至清初时期上等家具的最佳用材,在清中期能以黄花梨制作如此精美的长方箱却非常稀少。此件长方箱尺寸极为硕大,各部位所选黄花梨皆为整板制作。以减地浮雕工艺精雕各个看面,因在中国传统审美中,一直以对称为美,所以箱体正背两面纹饰呈对称分布。箱体所雕拐子龙,或俯身,或回首,姿态多样,身体方圆有致变化丰富,可以看出当初工匠制作时匠心之独具。 整只长方箱所选用黄花梨木料质地上乘,色泽黄润,材质细密,纹理柔美,包浆浓厚自然,箱盖与箱体每个正面板与立面皆由黄花梨制作;底板则是用铁力木制作,是硬木家具制作的经典手法,俗称“铁力底”。箱身镶嵌有铜饰件,包括方形面叶、方形合页都给人稳重、坚固的感觉,侧面置半月形提环,提环下方锲入菱形铜钉,提手垂落处贴铜圆形垫片,以隔撞击。整器考虑周到,制作精巧,堪称明式家具中的典范。 黄花梨乃典型明清家具中的重要用材,由于其木质喧静得宜,肌理如行云流水,显隐莫测,香气泌人而历来备受明清文人、士大夫所爱。然而黄花梨作为明清两代最为优良的用材,开始并不叫黄花梨,古人多称其为花榈,或叫榈木。把“榈”写作“梨”是时人之误。自清代以后,花梨的写法日益普遍,似乎也没有更改回来的必要,但随着清中期后花榈告罄,解放前家具商为哄骗外国买主,以次充好的新花梨、老花梨出现,又迫使它改名为黄花梨,一直沿用至今。 黄花梨的使用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唐代中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就有提到“花榈”,称其出安南及南海,用作床几,性坚好。宋代赵汝适在《诸蕃志·海南》条,把花梨列为该岛黎族的主要贸易商品之一。而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称它和降真香相似,亦有香,其花有鬼面者可爱。清刊本《琼州府志》的物产·木类的第一项既是花梨木,也说其与降真香相似,产黎山中。通过历代文献,可知古籍所讲的花榈或花梨均是黄花梨,主要产地在海南岛,有香味。 新中国建国初,由侯宽昭主编出版的《广州植物志》在书中对黄花梨的描述是:"海南岛特产,……为森林植物,喜生于山谷阴湿之地,木材颇佳,边材色淡,质路疏松,心材色红褐,坚硬,纹理精致美丽,适于雕刻和家具之用。……惜生长迟缓,不合一般需求。本植物海南原称花梨木,但此名与广州木材商所称为花梨木的另一种植物混淆,故新拟名以别之。" 据《中国木材志》载:"当地黎族同胞过去习惯将木材截成50厘米长的木段,削去边材,即成降香或降香木,由国家论斤收购,出口东南亚,供制佛香之用。"如前文所述,黄花梨的生长异常缓慢,这种缓慢,有时甚至是难以用肉眼察觉的。因为树木的主干其实是由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因此树木在幼年生长时,增长的主要是形成层。 其中形成层,就是我们在硬木玩家口中说的白皮,这部分虽然结构也较为细腻,但颜色较为浅淡,不具有黄花梨温暖而不艳丽的色彩特性,因此在使用时,大家基本只取黄花梨树的木质部为材,称之为芯料。又因树髓部常有开裂现象,在制作时又会将其挖去,同时也为木头收胀留出了空间,这就是古代笔筒底部挖脐的原因,所余材料就是文玩中常说的二膘料。而在形成层向木质部转化的过程,对于一般软木材质色泽差异不明显,生长又十分迅速,因此不易被察觉。而黄花梨能够成为可被利用之材,时间都在百年以上,乃至数百年,这期间他们除了要躲过战乱、过早的砍伐,同时还要抵御每年数次台风的侵扰,能成材者亦如彩票头奖,即便树木长得足够粗壮,白皮却还没来得及转变为芯料,就会出现网友戏称的"黄花梨牙签料”的悲剧,这个转变则经过数百年之久。 中国明清黄花梨家具,以其明快的色泽、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雕工,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喜爱和推崇,且经年不衰,通过拍卖来看也是逐年水涨船高,一来中国古代黄花梨家具优美的造型线条与精湛的制作工艺,在世界家具史上独树一帜;二来本身的稀缺性和实用性并兼很好的装饰性,使它为越来越多藏家青睐。 如此体量且精工细雕的黄花梨长方箱在拍卖市场难得一遇。2012年佳士得拍卖行一件与本场形体类似,但光素无纹的黄花梨长方箱成交价竟高达242万港币。这样的价格正是收藏市场对黄花梨家具的认可和喜爱。本场的这件清中期黄花梨家具珍品,材质珍贵更兼精湛雕工,是为大家精心呈现的黄花梨重器,敬请诸位买家珍之!

年代:

清 - 中期

类型:

木器 - 木箱

标签:

龙纹 黄花梨 拐子龙纹 

F D X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