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治 黄地粉彩喜上眉梢纹杯一对(官窑,《同治年制》款,带底托) |
浏览数: 256 | 明 铜鎏金阿弥陀佛坐像 >> |
此件梅瓶十分珍贵。与之相似者目前能查到的完整器为南通博物苑的镇馆之宝——明代宣德仿哥釉梅瓶。梅瓶是被称为“中国瓷器第一造型”,它身姿高大挺拔,比例匀称,仅器型而言就是一件无与伦比的艺术;瓶身素雅,开片成天然之美,这是令明清两朝帝王和文人推崇备至的哥釉品种。更为关键的本场这件拍品还带盖,可谓锦上添花,殊为难得!也足见流传历程中,饱含历代藏家的备至呵护才能保存的如何完整! 此件梅瓶器型饱满,比例匀称,曲线柔和优美。微撇口、短颈、溜肩、弧腹,柔和之中兼具丰腴之美,这也是早期梅瓶的典型特征;宽圈足,底部露胎,胎质极为细腻光滑,犹如婴儿皮肤之感。器身施釉,光素典雅,釉质肥厚,满身有细碎开片,成就自然之美,为典型的明代初期仿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所烧造的哥釉品种。而且在如此高大的梅瓶之上开有细碎的小片,也正是历来藏家追捧的“大件开小片”之物。上带原盖!盖呈梯形,宝珠钮,弧度与梅瓶器身一致,内部露胎,外部施哥釉,与器身一致,可见一定是原盖。古代梅瓶一般有盖,但由于盖与梅瓶是分开的,所以流传过程中基本都遗失,能保留下来的十不足一。同等情况下,带原盖的一定是更加珍贵的。 梅瓶是公认的 “中国瓷器第一造型”,目前根据实物可见在唐代梅瓶就已经出现。一度流行于唐代之后的一千多年间。现在学界认为,这种器型在清代之前应称“经瓶”。 “梅瓶”之名,直到晚清方出现。清末民国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提到:"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此件梅瓶造型与明朝永乐宣德两朝的梅瓶造型一致。我们可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永乐青花梅瓶做对比,两者在口部的造型与器身线条变化方面极为接近。 更为直观的对比就是南通博物苑的这件明代宣德仿哥釉梅瓶,两件无论从品种还是造型都明显可知为同一时期之物。永宣时期为明朝国力强盛阶段,这在艺术品上也有很好的体现,这个时候的器物往往给人大气豪放之感。这在梅瓶上也能看出来,它的宽丰肩,缓收腰,与清代纤细的线条相比更有壮阔之美。 明代瓷器在洪武时期虽就已有纪年款,但书有“*年制”开始于永乐时期,到了宣德开始大量出现,但往往宣德时期的器物也存在不署款的情况。所以两个时期的很多瓷器如果在没有明确款识的情况下很难明确区分它是永乐朝的还是宣德朝的,故而文物界常说“永宣不分”即是此原因。因此严谨起见,我们把年代定为明初。 宋瓷一色纯净不事雕琢之美,成就陶瓷史上的一段永不落幕的传奇,深为后世仰慕追寻。古来帝王以“师古而不泥古,仿古而不忘新意”原则,取法宋代哥窑器,造型却在原有基础上大胆突破创新。其釉色临摹逼真,古雅隽美,色古而宝光内蕴,为世所珍。明代哥釉瓷器已很珍贵,但往往小件居多,本场的这件立件尤为珍罕,数十年来世界拍卖市场都难得一见。就在2021年中贸圣佳春拍中,一件尺寸很小的明代哥釉四方花器以632万余元的高价成交。价格的背后是明代哥釉瓷器的珍贵,以及市场对其的珍视和认可。本场这件尺寸高大的罕见立件梅瓶,集古今第一经典造型与明朝谓之第一的哥釉品种于一身,殊为难得,请诸位买家尤为珍之。
明 - 早期
瓷器 - 梅瓶
哥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