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108粒菩提子念珠 |
浏览数: 191 | 康熙 青花矾红描金花卉纹盘(花押款) >> |
此件玉雕童子洗象山子尺寸大,玉色青白,玉质莹润。可见山石古松之间,一头巨象四肢矗立于地,作回首状。一童子面带笑颜攀趴于象背,一童子站在象头旁,轻抚象耳。象背孩童束双髻,衣褶清晰,以阴线细细刻画,神情动作活泼可爱,憨态可掬。周围奇石耸立,古松遒劲。整器刀工精细,打磨润泽。 “洗象图”起先多见于传统绘画题材,自宋末至元初,经元到明清,构图基本固定,大致都是众人持帚洗扫白象的场景。 “洗象图”广受关注表达,最初是因佛教之禅宗。据传元代钱选《文殊洗象图》中,款署就有:“洗尔尘障,得见真如”。禅宗讲求破除名相执着,而“象”与“相”谐音,且白象又被视为普贤菩萨的坐骑而奉为佛教圣物,故“洗象”便成为绘画中经常创作的题材之一,意在表达“扫相”,具有宗教意蕴。 后至明清时期,“洗象”成为一项宫廷活动,皇宫中例于三伏日为畜养之象洗浴,届时遣官以鼓乐引导,监浴。往往河两岸观者万众,其情形见于当时文献记载。 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中就有记载:“三伏日洗象,锦衣卫官以旗鼓迎象,出顺承门浴响闸,象次第入于河也,则苍山之颓也。额耳昂,回鼻舒叫,吸嘘出水面,矫矫有蛟龙之势。象奴挽素据脊,时时出没其髻,观者两岸各万众,面首如鳞次贝编焉。”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銮仪卫则驯象所,于三伏日,仪官具履服,设仪仗鼓吹,导象出宣武门西牐水滨浴之。城下结彩棚,设仪官公廨监浴,都人于两岸观望,环聚如堵。” 至此,“洗象”已不再仅是宗教表达,更具有帝王政治祈愿,寓意“太平喜象”。“洗象图”也不仅仅在书画中表现,瓷器、玉器等都开始出现。
五六七
玉器 - 山子
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