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铜鎏金莲花手菩萨坐像(带刻文) 

<< 嘉庆 青花折枝花卉纹直颈瓶(官窑,《大清嘉庆年制》款)

浏览数: 212

当代 高仿遇林亭窑黑釉描金“福寿康宁”文字盏 >>

简介:  

此尊莲花手菩萨坐像造像保存状态良好,体态生动自然,鎏金厚实,至今熠熠生辉,其尺寸特别巨大,应作为主尊,陈设在公共空间中最为适宜,堪称是一件绝佳的艺术品。 莲花手菩萨一般以站姿为主,此尊莲花手菩萨以坐姿呈现却达到近60公分的高度,是谓巨制。本尊造像异常华丽,束发高髻,头戴五叶花冠,两侧缯带如燕翅般尤为突显。菩萨面庞俊朗,脸颊具有骨感,如美男子一般,这一点是尼藏地区佛像所特有的,与中原造像追求的丰满、圆润截然不同。菩萨眉眼轻柔,下视芸芸众生,眉间饰方形白毫相,面容秀美,神态安详,完美的表现了莲花手菩萨的形象。宽肩细腰,肌体丰满,腰部柔软而有动感,细部刻画精细入微,生动传神。菩萨颈部佩有两道项圈,一道满饰由花苞装点的璎珞,一道为光素连珠纹“U”形长链。左手当胸竖三指,屈无名指与拇指相捻,呈说法印,右手覆掌结与愿印,菩萨身体两侧,各有一株莲花从下方莲台生出,花茎沿手臂,其中左胁莲茎绕于说法印手中,至与肩齐平处,两侧莲花均朝向菩萨盛开,准确表达了观音菩萨手持莲花的形象特征,传递出菩萨以莲花开示众生、教化众生的深刻用意。其身姿略呈三折肢式,双腿结跏趺坐于双层仰覆莲台上。菩萨上身着右袒式薄衫,面料轻薄贴体,衣衫为表现其精工细作,还在衣缘处以錾刻手法饰有菱格花纹与缠枝莲纹各一道,并在左肩披有仁兽皮,这是藏传佛教包含莲花手观音在内的观音造像的一个显著标志。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带,裙子采取写实手法表现,亦非常伏贴,仅在裙子边缘和接缝处才表现出它的起伏,衣纹流畅,质感较强,裙摆铺于莲台之上,显得随意而洒脱。手和足皆饰钏躅,且冠饰、璎珞、钏镯等均有嵌宝(材质不做探讨),惜有些部分已经脱嵌。仰覆莲台上沿饰有一道连珠纹,莲瓣饱满宽大、坚挺有力,主瓣间露出下层莲瓣的一角,微微上翘,莲座背面刻有铭文,惜未译出,底部以红铜板采用全包式封底并涂有朱砂,铜板正中錾刻有十字金刚杵,以象征佛法可摧灭一切外道邪论,封底熟旧。造像整体体态优美大方,是明代金铜造像的巅峰之作。 这种持莲观音造像,在公元十世纪左右的印度造像中就有出现,发掘于比哈尔邦,现藏于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中波罗时期的玄武岩造像中,观音右手中同样也出现执莲造型。 喜马拉雅造像艺术历史悠久,自公元1世纪至今,一直绵延不断,涵盖了佛像艺术发展的全部历史,呈现了佛像艺术发展的完整面貌,在世界佛像艺术史上堪称独一无二。这一地区的造像艺术产生于特定的地区和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下,它在吸收古代印度造像艺术手法和风格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此地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和雕刻技艺,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区和民族特色的造像艺术风格,堪称南亚次大陆佛像艺术中一枝耀眼的奇葩。它对西藏地区,乃至后来明清宫廷的佛教造像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从公元7世纪开始影响西藏地区,12世纪后随着东印度帕拉王朝灭亡,此类风格更成为影响我国西藏佛像艺术的主流风格。坐姿的莲花手观音,即便是在流通市场上也并不常见,尤其是如此大体量者,类似尺寸的明代莲花手坐像曾在2013年香港罗芙奥秋拍中有过呈现,其整体为铜制坐像,仅面部泥金,且未有镶嵌,而当时成交价为480万元港币,可作参考。

年代:

类型:

造像 - 莲花手菩萨坐像

标签:

铜鎏金 

F D X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