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治 黄地素三彩双龙戏珠纹杯一对(官窑,《大清同治年制》款) |
浏览数: 242 | 光绪 粉彩寿桃纹双牺耳尊(官窑,《大清光绪年制》款) >> |
巴苓,为蒙文音译,在藏语中被称为“朵玛”,意译为“食子”。因三世章嘉呼图克图与乾隆皇帝关系密切,深受重用,并被拜为上师,指导宫内佛教活动,因此在紫禁城中尤其是乾隆以后,诸多藏传佛教法器命名,多以蒙文为主。 巴苓作为藏传佛教常用供器之一,通常以青稞面、酥油捏制而成,在仪式结束时,供奉的巴苓将被切开,分撒给参加仪式的人食用,与内地贡果、贡糖相似。这对巴苓以铜鎏金制作,应作为礼仪供器放置于敕建寺院中,亦作灌顶加持之器物。 整体为“巴苓”的常见形制,下部以平沿高足贡碗承托,高足、碗沿周围錾刻有细致的卷草及十字花纹,碗内承托一朵覆瓣莲花,莲瓣正次第绽开,其上造型根据所供奉瑜伽部、无上瑜伽部、事部、行部等所供奉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大体会以尖状造型为主,此件上部器身镂空錾刻的精美火焰如同缠枝花叶一般,并在中间镶嵌有宝莲所承托的金刚杵纹饰,背面设有一槽,可插孔雀翎羽,下部以各色彩宝(具体彩宝种类不做探讨)点缀其间,做工精湛,装饰精美,具有皇家风范。 此类藏品,在流通市场上并不多见,在公开著录中2020年底嘉德艺术中心所举办的 “妙宝庄严”——故宫博物院藏藏传佛教法器展中,曾有一楠木及一掐丝珐琅制巴苓,而此对为铜鎏金镶银并嵌彩宝,亦应作为供奉之用。
清
法器 - 巴苓
铜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