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 玉透雕“福寿”祥云纹饰板一对(后配硬木框八吉祥纹圆插屏) 

<< 乾隆 胭脂地轧道粉彩花卉纹碗(官窑,《大清乾隆年制》款)

浏览数: 194

当代 青花松竹梅纹钵式洗 >>

简介:  

此对插屏,以乾隆时期的圆形玉板饰件作屏芯,后配硬木制成外框。屏芯玉件尺寸在一掌大小,玉片厚度也在一指上下,板料厚实,质地细润,为上等和田青白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通过观察两块屏芯,两者从玉色、结理以及沁色等比较,应自同一玉材解出,而一件玉器作品往往需要数倍于成品的原材,正圆形尤其如此,可以想此玉材体量之巨。屏芯玉板以镂雕方法镂刻出朵云纹以及“福”“寿”二字,此后又制作了有暗八仙和缠枝莲纹硬木框用以镶嵌。其中屏芯上镂刻的“福”“寿”两字,字体端庄浑厚,颇具帝王之风。 以和田玉镂刻“福”“寿”二字,是因为中国人一直有崇玉、爱玉的传统,可以说我国用玉的历史几乎与中华文明一样源远流长。在诸多地方玉材中,和田玉又因温润细腻的特点作为“真玉”,最被世世代代的人们所推崇。 新疆严苛的自然环境和遥远的路程,都给采玉、运玉带来了天然的阻碍。尽管如此,这也没有影响中原地区统治者对和田玉的渴望,历史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至少在3000年前,和田玉就被人类加工使用,并输入中原地区。 明代在和田的西邻叶尔羌(今莎车)出现了进山开采玉矿的生产活动。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十一月,耶稣会传教士鄂本笃到达叶尔羌,耳闻目睹了叶尔羌、和田两地的采玉生产,留下了详细而可靠的记载。他说:“玉有两种,第一种最良,产和阗河中,距国都不远,泅水者入河捞之,与捞珠相同。……第二种品质不佳,自山中开出,大块则劈成片。宽约二爱耳(ells)。以后再磨小,俾易车载。……石山远距城市,地处僻乡,石璞坚硬,故采玉事业,不易为也。土人云,纵火烧,则石可疏松。采玉之权,国王亦售诸商人,售价甚高。租期之间,无商人允许,他人不得往采。工人往工作者,皆结队前往,携一年糇粮。盖于短期时间,不能来至都市也。”由此可见到了明代晚期,已经有大规模开采山料的活动,但所获得的山料品质不及籽料来得质佳。 清政府在控制了西域地区之后,对玉料的季节性开采作了规定,如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在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采玉两次。这在乾隆所作关于“采玉”的御制诗中也有提到: “于田采玉春复秋,和田捞玉春秋贡。” 此后又规定,所采玉石只准入官,不许在民间流通。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慧贤皇贵妃之侄、叶尔羌办事大臣高朴因私采贩玉一案发生,更是震动朝野。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小小一块儿玉在古人心中的分量之重。而如此尺寸的两块玉板的价值,更不容小觑。

年代:

清 - 乾隆

类型:

玉器 - 饰板

标签:

祥云纹 

F D X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