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 玉雕“梅兰”“竹菊”玉佩一对(带旧穗) |
浏览数: 506 | 清 铜九宫八卦咒轮牌 >> |
雍正皇帝对于斗彩瓷器可谓是情有独钟,这一时期粉彩已烧造成熟,但斗彩瓷所展现出的特有的规整与严谨,让雍正皇帝多次在阅览时提出细至画工级的修改意见,由此不难看出雍正帝对斗彩瓷器分外垂青。 此件直口瓶,颈、肩及整体比例协调,造型俊朗别致又不失秀美,所有纹饰均以淡雅的青花勾勒轮廓,口沿与胫处以绿彩填涂卷草纹饰,一上一下相互呼应。中间有红彩填充的卷草纹、半环纹饰、栅栏纹,将整个瓶子分为颈、肩、腹三部分,而这三部分又分别饰以缠枝牡丹、缠枝菊、缠枝莲,多样的色彩仅在花朵处展现,主体突显又极具秩序感,瓷器底部的青花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无疑证明它是一件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特制为雍正帝赏玩或礼佛时使用的贡器。 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绘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是预先在高温(1300℃)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窑经过低温(800℃)烘烤面成。该名称最早见于清雍正、乾隆年间的《南窑笔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其中以成化斗彩最为知名,高士、海兽、花鸟、瓜果等题材皆有涉猎,天字罐、鸡缸杯、高足杯等器物更是从烧成之日起,即被历代鉴家视若拱璧。 这也引起了雍正帝对瓷艺追求的共鸣,雍正帝亦屡次指示对成窑进行仿烧,在可见的斗彩器中,以胎薄工精、画意风格典雅,终明清两朝,数雍正帝仿成窑器品种最多、工艺最精。其中雍正时期所仿天字罐有属本朝款的,也有属天字款的,后者几可乱真。以至于今天在两岸故宫中的个别藏品,专家的意见也难统一。 这一方面是由于雍正皇帝的审美情趣高,另一方面也仰仗于康熙时期的对陶瓷工艺的恢复以及促进,正是康熙时期,釉上蓝彩的出现才使得斗彩与五彩最终分野。使得青花料在斗彩中,可仅以淡淡的双勾阴线绘制出纹饰的轮廓。也为釉上各色在施彩的过程中,留下了更加细腻、柔和的表现空间。 在纹饰上,除人物纹、动物纹这种更为具象的纹饰之外,更为写意且容易为人们忽略的花卉纹,在雍正皇帝心中有着重要位置。带着这样的观点,我们重新审视这件雍正时期的斗彩缠枝莲纹盘,就不难发现它的青花发色之浅淡,似缥缈状,若有若无,这种淡描的勾勒是其主动的追求,这使得釉上彩显得更加艳丽。这种硬朗和艳丽也是康熙时期风格的一种延续。而青花均匀而流畅的线条,又巧妙的将颜色碰撞而产生的热烈感化解于无形之中。 从此件瓷器的造型来看,有可能是一件“净瓶”。净瓶作为佛教僧侣“十八物之一”,用以饮水或净手。梵音称为“军持”,俗称“藏草壶”。文献记载军持的生产和使用最迟在晋代就已开始,考古发现证明,军持始于唐,盛行于宋元。从造型来看,此次拍卖的这件雍正时期的直口瓶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唐代 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有异曲同工之妙。 与乾隆之后的藏草瓶相比,主要差距在于象征着覆钵塔华盖的颈部环节。因此雍正时期的这件直口瓶,可视作是一件有着慕古情怀的创新之作。 同类作品目前未见收录于海内外公私著录之中,仅在市场上有流通两例,其中一例为完整品,一例为残器。完整品在北京诚轩拍卖2008年春拍时出现,当时成交价为500余万元人民币。 残器就在今年不久前结束的西泠印社拍卖春拍中出现,其颈部整体缺失,成交价却达50余万元,在此作为比对,仅供各位参考。
清 - 雍正
瓷器 - 直口瓶
官窑 年款 花卉纹 斗彩 缠枝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