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爪哇时期 铜嵌银眼释迦牟尼佛坐像 

<< 清 玉镯

浏览数: 215

光绪 黄釉碗(官窑,《大清光绪年制》款) >>

简介:

拍品为印度尼西亚夏连特拉王朝中爪哇时期释迦牟尼坐像一尊,整尊造像端庄稳健,目嵌银睛,制作精细,殊为罕见。 此尊释迦牟尼面庞饱满,双眉高挑,双目半阖,内嵌银睛,光泽流动,目中有神。鼻梁高窄,鼻翼宽厚,双唇丰盈,嘴角含笑,形象生动,面容安详。双耳垂肩,颈部蚕节纹三道,上身袒露,丰肩细腰。左肩斜披僧伽梨(sanghati),左手置于腿上结禅定印,右手放于膝上结触地印。躯体比例匀称,肌肉饱满而富有弹性,形态自然。腰系多蒂腰布(dhoti),薄如蝉翼,缠绕重叠数层仍细密有致。 佛陀身后背光高立,中部镂空,顶点上接华盖,象征着免于痛苦、欲望、障碍、病痛及恶缘,表示佛法令众生清凉。边缘以萨克蒂(sakti)火焰装饰,象征“业”之律动。这类纹饰体现出古代爪哇地区佛教与印度教相融合的宗教观念。佛陀跏趺坐于仰覆莲台之上,边缘连珠纹作装饰,莲瓣饱满,瓣尖勾翘,下叠须弥座。 镶嵌银饰的佛教造像,曾首先在斯瓦特、喀什米尔等西北印度造像中被广泛使用,工艺成熟,尤其普遍用于眼睛、白毫、嘴唇等部位,后此类工艺也逐渐传至东南亚爪哇地区。画龙点睛的嵌银手法,是熠熠生辉的如来光色,表现了威光炽盛的如来相好。如《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言:“佛眼清净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上妙银眼之光明照耀,呈现佛陀慈光遍照法界,为诸有情宣说正法,令十方有情照见清净自性的如来本怀。 印度尼西亚的中爪哇时期正值中国唐宋时代,那时的爪哇王朝拥有璀璨的婆罗门教、佛教艺术,婆罗浮屠(8-9世纪)是其典型代表。此处佛塔被认为是以五方佛为中心的具体化的曼荼罗。其中之基坛为轮回图像,第一回廊为依《方广大庄严经》(Lalita-vistara)的佛传及佛陀本生,第二回廊为《华严经》〈入法界品〉(Gan!d!a-vyu^ha)的善财童子求法,第三回廊为弥勒菩萨,第四回廊为普贤菩萨。其宗教造像受东北印度帕拉艺术影响,有极高艺术水准。 可参考: 参考造像藏于德国斯图加特林登博物馆(Linden-Museun Stuttgart),由该馆自爪哇征集而来。此类造像风格呈现为:躯干纤细,四肢修长,纹饰华丽且繁复,与拍品风格颇为类似。 参考文献: 2、Mechling M, Vincent B, Baptiste P & Bourgarit D.The Indonesian Bronze-Casting Tradition 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on Thirty-Nine Indonesian Bronze Statues(7th-11th c.)from the 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Guimet,Paris. BULLETIN DE L’É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104(2018),pp.63-139.

年代:

年代不详 - 中爪哇时期

类型:

造像 - 释迦牟尼佛坐像

标签:

F D X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