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爪哇时期 莲花手观音菩萨组像 

<< 明 玉雕秋山炉顶(带木座)

浏览数: 322

明早期 龙泉窑青釉海棠形开光凤穿花纹罐 >>

简介:

本品为印度尼西亚夏连特拉王朝中爪哇时期铜莲花手观音菩萨组像一尊,整尊造像制式别致,极为罕见。端庄秀雅,装饰华丽,铜质精纯,包浆醇熟,不可多得。 此尊以合金铜铸造而成,两尊观音皆束发结髻,头戴宝冠,冠中饰以坐佛,摩尼宝珠顶严。面庞饱满,双眉舒展,双目半阖,鼻梁高窄,鼻翼宽厚,嘴角含笑,形象生动,面容安详。主尊莲花手观音右手结施与愿印,左手持莲花一株。后有头光,是为“大光相”。又名“常光一寻相”、“圆光一寻相”、“常光一丈相”、“身光面各一丈相”——即佛菩萨之身光任运普照大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此相是以发大菩提心,修无量行愿而感得的圣象,能除惑破障,表一切志愿皆能满足之德。是众生自性中本具的光明之相。头光顶点上接华盖,象征着免于痛苦、欲望、障碍、病痛及恶缘,表示佛法令众生清凉。主尊观音跏趺坐于仰覆莲台之上,莲瓣宽大,瓣尖微翘,边缘饰连珠纹,下承叠涩式方基座。另一小观音像呈游戏半跏趺坐于方基座边缘,台生莲花一朵,右足踏于其上。 观音皆体态丰肩细腰,上身未着织物,而配饰华丽繁多,极为精美。耳坠(Kundala)长垂及肩,大臂处佩有臂章(Kayura)饰以莲花,手腕脚腕处戴有手环与脚镯,腰间则佩有腰带。由冠至足,璎珞花朵装饰清晰而复杂,极尽华丽。不同之处则为,主尊观音颈部璎珞(Mukatavati)呈宝相花状,身上的长宝链(Nagayajnopavita)起阳线搭于左肩,环绕胸腹部,而小观音像璎珞则以数条搭配而成,胸下肋骨处亦戴有宝珠链一条,代表观音的不同神装。躯体比例匀称,肌肉饱满而富有弹性,形态自然。腰系多蒂腰布(dhoti),衣褶优美流畅。未封底,是早期造像特点,极具学习研究价值。 印度学者巴达恰利亚在《印度佛教图像志》中说:“在禅定中的无量光佛,被设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主管贤劫, 但他自己不行动,而是他的助手——莲花手菩萨,负责行动和创造。”因此当观音依本尊佛无量光的旨意行事的时候,使用的名号是“padmapani”,就是“莲花手观音”,而不用“Avalokitesvara”,即观世音。本尊的罕见制式,可能与观音的不同化身有关。 印度尼西亚的中爪哇时期正值中国唐宋时代,那时的爪哇王朝拥有璀璨的婆罗门教、佛教艺术,婆罗浮屠(8-9世纪)是其典型代表。此处佛塔被认为是以五方佛为中心的具体化的曼荼罗。其中之基坛为轮回图像,第一回廊为依《方广大庄严经》(Lalita-vistara)的佛传及佛陀本生,第二回廊为《华严经》〈入法界品〉(Gan!d!a-vyu^ha)的善财童子求法,第三回廊为弥勒菩萨,第四回廊为普贤菩萨。其宗教造像受东北印度帕拉艺术影响,有极高艺术水准。 可参考: 参考造像为中爪哇风格,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此类造像风格呈现为:躯干纤细,四肢修长,纹饰华丽且繁复,与拍品风格颇为类似。 参考文献: 1、Linden-Museun Stuttgart.“INDO-JAVANESE MENTALWORK”.Germany:Lohuizen-de Leeuw and Linden-Museun Stuttgart.1984:pp. 9-19. 2、Mechling M, Vincent B, Baptiste P & Bourgarit D.The Indonesian Bronze-Casting Tradition 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on Thirty-Nine Indonesian Bronze Statues(7th-11th c.)from the 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Guimet,Paris. BULLETIN DE L’É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104(2018),pp.63-139.

年代:

年代不详 - 中爪哇时期

类型:

造像 - 莲花手观音菩萨组像

标签:

F D X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