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 铜鎏金嵌三色铜金刚总持坐像(带刻文,重:31kg)(适宜公共空间陈设) 

<< 清中期 黄花梨浮雕拐子龙纹官皮箱

浏览数: 276

现代 老挝田黄雕高士雅集图摆件(带木座,石重:1419g) >>

简介:  

此尊金刚总持尺寸特别巨大,适宜置于客厅供奉陈设。与一般造像不同,此件金刚总持为上下分铸,后嵌合。从风格来看,上部造像属于典型的古格王朝风格,其最具代表性的银眼镶嵌,清晰可见。下部则是以铜鎏金制作仰覆莲座,从年代上来看,造像主体应比莲座更早,此处标识的年代,是以莲座制作的时间作为下限进行的标注。 所谓古格银眼,是西藏西部阿里地区古格王国特有的一种制作佛像的工艺,用含有白银的铜合金(俗称藏银)镶嵌铜像的眼睛,其制作工艺类似中国传统工艺中的错金银,使造像在制作完成后,如被赋予了生命一般,在真实地凝视着这个世界,显得格外传神。此尊不仅在眼部嵌银,冠饰、璎珞、钏镯上也都以红铜与藏银镶嵌装饰部位,使它更加凸显。面部眉弓处的藏银镶嵌,让金刚总持的面部更加立体。白毫的镶嵌,作为佛三十二相之一,不仅是在强调佛、菩萨的身份,更代表佛经中其身上散发的光明。而金刚总持的唇部以红铜镶嵌,又使尊像显得非常真实,自然。此种工艺在西藏其他区域造像中几乎不见。 金刚总持虽证得佛果,但常以菩萨之姿示现,这一点在佛教中是较为特殊的一位。其衣着华美,发成绀青色,头顶气势磅礴的高髻,发髻由一绺发扎起,其顶有宝珠,称摩尼宝珠,长发于头后成发辫,披散到肩上,头上所带五叶花冠,双耳佩戴巨大菱形耳珰,冠饰及耳珰上的花叶立体而丰满,脸形宽而方、高颧骨、丰满的脸颊、雅致的眉形、肩宽腿长、身躯光滑,上身袒露,腰间围绕着华美丝缎所织的装饰性布带,下身着有轻薄贴体的纱裙,胸前饰有两重项链,一为宽阔的项圈,下缀连珠式璎珞,其外又围绕U字形长链,珠粒颗颗分明,并戴手环、臂镯、脚链。而以上这些装饰与特点,大多源于尼泊尔及西藏地区人的样貌特点和当地贵族的服饰习惯。 尊像双手同结期克印,左手持金刚铃,右手执金刚杵,两者皆为五股,双臂在胸前交迭是金刚总持最具代表性的姿势。期克印又称愤怒印、禁伏印,主要的作用是摧毁和降服的意思,同时也表金刚不二智慧。佛教中手印、坐姿象征着特定神祇动作、力量或理念,通过与金刚杵、金刚铃配合使用,代表佛教教义中根植万有的空性及般若智慧。 金刚总持总以坐姿示人,而此尊坐佛正盘坐在尼泊尔式的双莲花底座上。如同其威严的地位一般,金刚总持坐姿为“S”形弯曲三折式坐姿,带有舞动的感觉,显得分外曼妙。其盘腿而坐呈汉藏佛教中的跏趺坐,此种双足交迭于大腿上,脚底朝上,脚跟尽量贴腹的坐姿也称为莲华坐。双层仰覆莲台,以铜鎏金材质单独制作,莲座上下各饰有一道连珠纹,莲座上层略小于覆莲部分,仰覆莲瓣秀长饱满有力,内缘尖端呈卷草状,主瓣间露出下层莲瓣的一角,微微上翘。在莲座的背面錾刻有铭文,惜未译出。莲座底部以红铜板采用全包式封底封藏。铜板正中錾刻有十字金刚杵,以象征佛法可摧灭一切外道邪论。 可参考:2022年5月30日,佳士得香港春拍拍出的“明永乐 鎏金铜金刚总持坐像”,成交价为1029万港元。 可参考:2018年6月19日,北京保利春拍拍出的“十四世纪 马拉王朝早期 大持金刚”,成交价为4485万元。

年代:

清 - 17世纪

类型:

造像 - 金刚总持坐像

标签:

铜鎏金 

F D X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