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早期 黄花梨百宝嵌梅花纹方箱 |
浏览数: 435 | 现代 带铭文紫砂壶 >> |
此件玉瓶由整块和田玉掏膛精琢而成,最为难得的是带有原盖。玉质晶莹润泽,两侧活环耳造型雅致,是乾隆时期高等级玉器的经典样式。制作这样的玉器不仅费工费料,而且容不得有半点差池,可以说是治玉中最具挑战性的工艺。 玉瓶整体造型在追求清新而优美的同时,又强调线条的运用,所有线条由口沿至底足,如一气呵成般上下贯通,每根线条都碾磨得精道、光润,毫无拖泥带水之感。这些线条中以甜瓜棱似的凹槽为主,使器型带有甜美之感;却在瓶身正中设有一条出筋般的凸脊,让整个瓶子的气质在甜美、温婉中,又多了一分劲挺。瓶体的简洁与素雅,恰好衬托出双凤衔环耳的精巧与细致。双凤作展翅状,昂首勾喙,凤首后的翎羽如波浪般兜转,与两翼一同贴于瓶颈两侧,凤身拱成“C”形,身下套有玉活环,显得倍加精致。瓶盖与瓶身子母口扣合,盖外延伸了瓶身的线条,在顶部交汇于一花形钮下,使之显得更具整体性。 乾隆时期是清朝玉器制作的顶峰。由于玉料的增多和乾隆皇帝对玉器的嗜爱,各级官吏争相搜罗佳器,以玉器作为贡品及个人收藏,带动了玉器市场的繁荣。而不同阶层人士对玉器的不同品味,必然会影响玉器生产的发展趋向,形成了像苏州、扬州等玉器加工中心。一些玉工更是投购买者所好,牟取高价,除制作了一批题材庸俗、纹饰繁缛、滥用镂空工艺的玉器外,还有些为求体重,保留玉料瑕疵处,使玉质不纯,这些做法被乾隆皇帝看在眼里,并被斥为“玉厄”。 就在刚刚发现“玉厄”现象端倪之时,乾隆皇帝就曾经提出“渐欲引之古,庶其返以初"的想法,希望通过提倡仿古来改变人们对玉器的欣赏角度,使玉业回返以前的正途。因此大量参照《博古图》《西清古鉴》《考古图》等图录上的样式,使仿古玉器成为当时玉器的主要趋势。 此后工匠通过模仿这些古铜彝器,在掌握了造型规律后,逐渐简化了器物上繁杂的兽面纹饰,取而代之的是以规范而精致的线条来体现器身造型之美,对这样的陈设玉器,可以说是审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类似的藏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院藏中也可看到,如《中国玉器全集(中)》第594页上的“乾隆 和田玉瓜棱纹蜻蜓耳活环盖瓶”,尤其是其瓶身上的几条棱线与本件拍品可谓如出一辙,两者最为明显的区别是在活环耳上,虽一是凤鸟,一是蜻蜓,但两者姿态亦颇为相似。因此不排除此件玉瓶为宫廷陈设器。 此类脱胎于仿古工艺的陈设玉器,在收藏市场上也有着不俗的表现,如2011年佳士得在香港的春拍中的一件“清18/19世纪 白玉双活环耳盖瓶”,其表面光素,并未碾磨出精致的线条,而其成交价也达到了182万港币,可以此为参考,望得之。
清 - 乾隆
玉器 - 盖瓶
活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