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黄花梨木盒袖珍小戥子 |
浏览数: 300 | 清早期 黄花梨浮雕夔龙捧寿大印箱 >> |
此尊无量寿佛尺寸巨大,适宜置于客厅供奉陈设。从造型装饰上来看,带有明显的蒙古札派艺术风格,底座上宽阔的莲瓣是其最为典型的特征,作为藏传佛教艺术的瑰宝,是继喜马拉雅艺术之后,当下最为热门的收藏领域。 此尊造像采用“鎏衣不鎏肉”的施金工艺,即整尊造像的所有鎏金部分仅出现在衣纹、以及底座部分,而肉身裸露部分涂以金泥,用以表现肌肤柔软的质感,行话叫“见肉泥金”。且整体施金保存完好,蔚为难得。 整尊造像身姿挺拔,远观其造型,与梵式佛塔造型颇为相似。尊相面容慈悲祥和,同时给人以庄严之感,其双手执禅定印,手中执有可以取下的宝瓶,全跏趺坐于莲台上。头戴枝叶繁密、缀五叶式花瓣状精致宝冠,束发缯带在耳后飘起,发髻顶严以摩尼珠为饰,胸前饰有两重项链,并斜挎有一道圣索,珠粒匀称,手镯、臂钏、脚镯均精工细作,衣缘、裙边的褶皱,表现出材料的轻柔,也更彰显造像技艺的高超。无论是面容还是肌肤都透露出年青的气息,胸部肌肉丰满圆润,且匀称有力,腹肌饱满,腰肢柔和,令人感受到工匠在处理铜合金高超技术的同时,仿佛还能触摸到年轻的质感和温度,这不仅仅是风格所致,更是一个时代的风貌,需要仔细体味。底部莲台样式独特,仰覆莲瓣宽阔而丰硕,莲瓣上下对称,环绕一周,颇为立体,毫无臃肿、拖沓之感,传递给观者一种质朴而充满力量的感觉,恰好与无量寿佛装的华丽形成对比。底部为全包式封藏,红铜封板上錾刻有十字金刚杵。 札派艺术为喀尔喀蒙古一世哲布尊丹巴活佛札那巴扎尔本人所创立。它属于蒙古地区流行的藏传佛教造像系统,融入了蒙古族独特的审美和文化特质,为蒙古藏传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札那巴扎尔系清封蒙古著名的哲布尊丹巴活佛,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被西方的艺术史学界称为 “亚洲的米开朗基罗”。1635年出生于喀尔喀蒙古,为土谢图汗贡布多尔济之子。自幼聪睿,喜爱佛法,1638年受沙弥戒,取法名罗桑丹贝坚赞,意译为“智慧金刚”,蒙语音译“札那巴扎尔”。1691年康熙皇帝正式册封其为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并令其统管喀尔喀蒙古部宗教事务,从而成为蒙古地区最大的格鲁派活佛之一。1723年,圆寂于北京黄寺。 札那巴扎尔在世期间,倾心弘传佛法,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广建寺院,绘塑佛像。所建寺院尽管大多已经被毁,但有不少金铜佛像存世,从而勾勒出他所创建的蒙古藏传佛教艺术流派的大致面貌:雕塑形制较大,人物比例精准,造型优美,气质典雅,充满活力,高度多在70厘米左右,整体浇铸,通体镀金,均匀流畅,光彩流溢。与此时期西藏本土佛教雕塑的最大不同之处是,这一流派虽然受到了西藏佛教艺术的影响,但却极力追范古代佛像风尚,体现出比较浓郁的古代尼泊尔和印度雕塑的遗风。此处的无量寿佛造像正是这一时尚的代表。 也正是因为札那巴扎尔在造像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使得札派造像成为了现今的收藏热点,最近两年可以清晰地看到价格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如北京永乐拍卖在2021年春拍中的一尊较为典型的札派佛像,高度为30厘米左右,成交价高达人民币1242万元,以此供参考。
清 - 18世纪
造像 - 无量寿佛坐像
铜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