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 青花折枝花卉纹直颈瓶(官窑,《大清道光年制》款) 

<< 17世纪 铜鎏金莲花手菩萨立像(带刻文)

浏览数: 359

康熙 青花花篮纹盘(花押款) >>

简介:  

此式瓶体,其造型源于中亚地区金属执壶,永、宣时期以青花瓷仿制,后经锐意创新,去掉壶嘴与柄,成为直颈瓶。因其形似洗衣时捶用的木棒槌,故又名棒槌瓶,但又与康熙、雍正时期常见硬、软棒槌瓶不同,其颈部更加细长,从造型来看宜作花器。 此瓶直口,长颈,折肩,筒身,近足下收,圈足。全器满布青花纹饰,口沿、肩部、足墙处均饰青花缠枝卷叶纹饰带,肩下饰莲瓣纹,腹部上部及足颈部环饰折枝花叶纹。颈部缠枝边饰之间绘缠枝牡丹,瓶腹缠枝花边饰之间,十个相隔的长方形空间内,绘串枝花卉纹。串枝纹是以线条纵向连接的独立纹样,用在长腹造型器物的腹部,也很得体。布局合理,层次有序,繁而不乱。足内底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青花篆体款。青花发色稳定,妍丽鲜明,悦目动人。绘制纹饰精细,枝叶婉转秀美,花卉艳丽雍容,体现了官窑制器严谨考究的高超水平。 不过此类直颈瓶的样式起源却并非源自中国。由于蒙古人的骁勇善战,元代版图扩张得极为宽广,最西端已经抵达波兰、匈牙利,对整个亚洲进行了全面的征伐,使得这一区域内的贸易变得更为畅通。此外,加之蒙古人重视手工业生产,利用从中亚地区带回来的钴料,与中国的瓷器相结合,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元青花瓷器,并通过贸易的方式使之远播海外。 明初的外交有意沿袭元代的规模,但在邦交理念上有所不同。明太祖积极、主动发展与藩国的邦交关系,对周边国家采取“不侵占”的态度,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谐的理想世界。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继续执行父亲朱元璋的外交政策,以“锐意通四夷”,向往在临御之年大明王朝出现一个为前代未曾有过的太平天下、万国咸宾的盛世。于是有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郑和的庞大舰队不仅发挥了沟通域外的作用,更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达到了一个高峰,景德镇明初青花瓷成为这一交流中的载体。可参考: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明永乐 青花花卉纹执壶”。 而真正把这种带有异域文化的瓷器,作为一种艺术品来欣赏的为雍、乾时期,其中雍正更加强调瓷器的设计和制作要遵循“精细文雅”的原则,因此在仿古瓷器上也同样只是在纹饰上做细微调整。而乾隆时期,有清代最重要的督窑官唐英亲自榷陶,大胆变革,将一些原有的瓷器样式推陈出新,使这一时期的瓷器生产焕然一新。其中就不乏之前提到的执壶。横向对比,我们很容易发现,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乾隆 青花花卉瓶”几乎完全承袭了永乐执壶的基本造型,甚至纹饰层次也颇为一致,只是将壶嘴,执柄以及壶盖省去,这种化繁为简,也正是唐英作为乾隆时期官窑制造者的高明之处。 此件直颈瓶虽为道光官窑,但在质量上,几乎与乾隆时期器物无二,如无款识,相信很多人会作为乾隆朝瓷器看待。道光时期,虽然陶瓷烧造总体上已不及之前盛世时期来的品类繁多,但在此时,这类直颈瓶已成为皇家瓷器的标准样式,因此保持了很高的水平,又由于道光一直以勤俭著称,因此这类官窑器无论是在烧造数量,还是存世数量上,都远少于前者。因此,价值不降反升。如2011年嘉德春拍中有一件与此次上拍的几乎完全相同的“清道光 青花缠枝莲纹棒槌瓶”,成交价达94万余元,望识之。

年代:

清 - 道光

类型:

瓷器 - 直颈瓶

标签:

青花 官窑 年款 花卉纹 折枝 

F D X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