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 铜鎏金莲花手菩萨立像(带刻文) 

<< 雍正 粉彩洞石牡丹八方倭角盘

浏览数: 625

道光 青花折枝花卉纹直颈瓶(官窑,《大清道光年制》款) >>

简介:  

此尊莲花手菩萨立像,尺寸特别巨大,适宜厅堂或公共空间陈设。其三折式站姿,显得尤为曼妙。莲花手菩萨,作为观自在菩萨的异名,在《火日经》中有所记载。民间则通俗的称为“持莲观音”或“莲花手菩萨”。 菩萨头戴五叶花冠,头顶结高发髻,余发编成两条大发辫垂于两肩,发髻顶端有顶珠镶嵌。宽大的发箍现于额前,上面镶嵌各色彩宝(材质不做探讨,下同),做工极其讲究。耳际有扇形冠结横出,耳侧缯带呈U字形翻卷,大耳垂肩,耳垂上带有巨大圆形耳珰。两侧发髻垂散下来,涂成绀青色。面形秀美,尤显妩媚动人;眉弓隆起,双目向两侧上挑,眉间饰有白毫相,并嵌有松石;鼻梁高挺,鼻头似鹰钩一般,嘴鼻小巧而集中,而这些特点是纽瓦尔人面部特征的真实写照,且脸上略露一丝喜色,神秘而庄严。菩萨上身不着衣,仅脖子上挂项圈,下身着薄裙,腰间系有一条宝带,璎珞于双膝间自然垂落,双腿间亦缠绕一条“U”形帛带,两条带子的带梢自然下垂,如同丝绸一般柔顺,形成优美流畅的密集式衣纹,双脚踏于半月形仰覆莲台上,莲台下部以红铜板刻十字金刚杵作为封底,保存完好,底座背面刻有铭文。 此尊造像手腕、手臂及双脚都戴有精美的钏镯,这些装饰,包括项圈、宝带和腕钏上,也都镶嵌宝石,保持了喜马拉雅地区金铜造像典型的装饰特点。最值得注意的是其躯体造型及姿势,躯体修长,身板硬朗结实;身体呈三折式站立,头保持正中,上身向左偏倚,臀部向右倾斜。这样身姿的婀娜与曼妙,恰恰与佛像的肃静与庄严形成鲜明的对比。菩萨左手举于胸前施说法印,手中执一莲茎,莲茎顺手臂至肩部;右手自然下垂,手掌外翻,呈与愿印,右胁侧一株莲花拔地而起,至与肩齐平处,两侧莲花均朝向菩萨盛开。体态既优美大方,又准确表达了观音菩萨手持莲花的形象特征,传递出菩萨以莲花开示众生、教化众生的深刻用意。 对于佛教的传播,与艺术的展现提供了相互的衬托与补充,表现出这一地区工匠对于人体美学的超群的认识与理解。这些都是喜马拉雅造像的基本特征,体现了这一地区传统的审美特点。这尊造像无疑是一件来自喜马拉雅地区,由大师精心创作的精美作品。 脸部表面涂有冷金,通常而言,涂金工艺随时间流逝会出现脱金现象,而此尊造像面部涂金非常完整,且包浆厚实,殊为难得。身体以鎏金来表现,除极个别突出部分鎏金有脱落外,整尊造像的鎏金保存得非常完好,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整尊造像做工考究,无论鎏金、涂金,都质量纯正,金层厚实。其二,其体量高大,在历史长河中一直是矗立供奉,极少有搬动。 这种持莲观音的造像,在公元十世纪左右的印度造像中就又出现,发掘于比哈尔邦,现藏于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中波罗时期的玄武岩造像中,观音右手中同样也出现执莲造型。 而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清代(17世纪)金观世音菩萨造像,高度达到88厘米,整尊造像由纯金打造,可以看出对观世音的信仰在这一阶段进一步被推崇,因此这一时期的观音菩萨造像制作之精、工艺之细,就不难被理解。

年代:

清 - 17世纪

类型:

造像 - 莲花手菩萨立像

标签:

铜鎏金 

F D X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