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光 珊瑚红地描金粉彩梅竹两清纹大碗(官窑,《慎德堂制》款) |
浏览数: 668 | 雍正 青花松鹤花卉纹花口盘 >> |
提梁器,尤其是硬提梁的制作,无论对于工还是料都是极大的考验,因此尤为难得。 本品取和田玉整料琢制,色泽纯正,光泽感强。器呈扁圆体,束口,长颈,垂腹,外撇高圈足。以如意纹及夔凤纹装饰,纹饰刻划清晰精美,层次分明,是对远古夔凤纹的一种传承及变体,颈部两侧置双夔耳,耳内套以提梁,提梁顶端有如意纹曲线。此瓶为仿商代青铜卣(yǒu)所制,纹饰清晰精美,耗料颇丰,为珍贵的清宫陈设器。器座为红木制作,其底座为双层台,雕刻有如意形腿足及卷云纹,上部格架镂雕成穿枝灵芝造型,为整件作品在呈现庄重之外,增添了几分吉祥色彩,这样的器座样式与现存故宫的同类器座架样式相类似,且尺寸得当、做工更为精细,不排除是原座架的可能。 这件玉器的造型,应该取材于乾隆时期官修的《钦定西清古鉴》一书,里面辑录了大量清代宫廷所藏古代青铜器的大型谱录。这部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始纂,乾隆二十年(1755年)完书。书中的这些青铜古彝器,也为之后乾隆仿古玉器的制作提供了范本。其中在此书中第16卷,就列有大量提梁卣。 由于受到准噶尔部蒙古族达瓦齐以及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乱的影响,新疆地区上好的玉料几乎都无法进入到统治中枢,为了平定此次叛乱,乾隆二十年(1755)和乾隆二十三、二十四年(1758、1759)先后出兵西域,进行过较大规模的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在对新疆地区行使统治权之后,中西交通得以保障,而此后玉料得以开采、运输与制作,就以法律形式为皇家垄断,质地优良的新疆和田美玉沿着古代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进入宫廷,并带动了清朝玉器生产进入最发达的时期。 玉料的增加,必然带动治玉行业的繁荣,因此玉工为投购买者所好,牟取高价,制作了一批样式奇巧、题材庸俗、纹饰繁缛的玉器。在经历过此阶段后,乾隆皇帝提出“渐欲引之古,庶其返以初”的想法,希望通过提倡仿古来改变人们对玉器的欣赏角度,使治玉业重返正途。此后的御制诗中更是屡有提及,如“琢玉作今器,范铜取古型。俗嫌时世样,雅重考工径”(作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 ),还以《博古图》《西清古鉴》《考古图》等图录上的样式作为借鉴,仿古玉器因此成为当时玉器的主流之一。以此为范本,制作的玉器,现今两岸故宫中均有收藏。 “卣”,因其造像颇似洗发水或洗手液瓶,在最近成为网红字。但在此之前,它一直作为一个生僻字,仅在文博系统里偶有出现。因此给人以高大上的感觉。甚至使收藏界也认为“卣”在出现之时,就比“壶”来得更高级。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卣在历史上的消失,正是由于口沿设计原因。古代祭祀等所用“鬯酒”,在典礼中是以酒水香气使神明降临,因此往往需要加热,卣在盛装热酒时,蒸发的水汽,会在盖子上遇冷凝结,沿盖与器身缝隙,渗漏到外面,因此卣的消失,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被淘汰掉;而“壶”,因其更好的密封性,被保留至今。而此次上拍的这件玉器更符合壶“母口承子盖”的特点。 可参考: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清乾隆 青玉兽面纹提梁卣”“清 白玉夔凤纹提梁卣”。 可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清 玉提梁卣”。 可参考:北京保利2014年秋拍中的一件“清乾隆 白玉兽面纹提梁卣”,成交价为280余万元人民币。
清 - 乾隆
玉器 - 盖瓶
官造 夔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