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约雍正) 仿哥釉八方扁瓶(官窑,金属包镶口底) 

<< 清 奇峰赏石(配木座)

浏览数: 448

清中期 紫檀镶黄花梨百宝嵌博古纹四节方盒 >>

简介:  

此件仿哥釉八方扁瓶,整体造型新颖大方,美中不足为其加固作用在口沿、底足包银,遮住年款,通过公私收藏资料发现此类八角星状扁瓶仅出现于雍正时期,依此判断,此件作品应为雍正时期的作品。 如细细观察,可发现此件八方瓶完全符合雍正皇帝的审美意趣,八方造型,多以四方切去四隅而成,而此件八方造型,以八角星形构成,造型上锐意创新,使瓶体显得更为饱满而毫无憋闷之感。此外它在瓶腹的处理上也颇费心思,若侧视之,会发现最宽处并非在瓶腹正中,而是处于稍稍偏下的位置,这就让它从正面观看时,有了更好的视觉稳定性。乾隆时期正八方扁瓶与之对比,造型高下立现。 本品满施哥釉,釉面开片均匀细致,恰恰符合雍正时期烧造仿哥釉时“大器小开片,小器大开片”的至高审美追求。 哥釉在中国陶瓷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其釉面上的裂纹原本是瓷器烧造中的缺陷,但其全然不避讳,反倒加强,形成了深受文人喜爱的“缺陷美”。如若换个角度,哥釉还可作为人们潜意识中的危情之爱。众所周知,瓷器因坚实耐用,釉面光洁,价格低廉而著称于世,但其唯一缺陷是不耐磕碰,稍有闪失即粉身碎骨。而哥釉恰恰能将这种碎裂之美,施展于完整器表面,可谓是在陶瓷釉面装饰中另辟蹊径。同时它作为窑口出现,也是在陶瓷史中谜团最多的,直至今日其窑址未知,导致烧造年代的上限众说纷纭。目前所见有关哥窑最早的文献为元人孔齐的《静斋至正直记》:“近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辩也。” 雍正帝以宋人审美为自身品味追求的典范,故对哥瓷颇为钟情,仿哥釉成为当时一个重要品种。成书于雍正十三年的《陶成纪事碑》中,排在第二的即是“一仿铁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种(耿宝昌先生按:即仿哥釉)”。普通文人士大夫对文玩雅物的欣赏不免局限于自我陶醉,而皇帝个人的审美则会贯穿到官窑瓷器制作的全过程。雍正对宋官古物的理解和感悟有别于常人,在摹古之中深深融入自身的审美要求与对古物本身的理解。为了追求此种仿古效果,御窑厂所制摹作多化裁而成,胎釉保持一致,造型依旧器而有所增减,既见仿古,又有创新。如两岸故宫收藏的清雍正仿哥釉青瓷八卦纹宝月扁壶、仿哥釉塑贴三羊瓶,都可视作这一时期在仿古基础上融入创新的佳作。 可参考:2012年北京翰海春拍中拍出的“清雍正 炉钧釉八方扁瓶”,成交价400余万元人民币。 可参考:2020年10月16日,华艺国际拍出的“清雍正 仿哥釉八方抱月瓶(配硬木座)”,成交价440万元人民币。

年代:

清 - 中期

类型:

瓷器 - 八方扁瓶

标签:

官窑 哥釉 

F D X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