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 铜鎏金观音菩萨坐像 

<< 康熙 青花花卉纹八方深腹杯碟(花押款)

浏览数: 697

乾隆 玉雕夔凤纹双象衔环狮钮盖瓶 >>

简介:  

本尊菩萨造像为明末清初时期较为典型的汉藏风格。整像高度40公分有余,属于造像中的大像,其造型优美,工艺细腻考究,像身比例舒适,手、脚等细部极具写实性,既符合西藏佛像的相好标准,又融汇了汉地的审美观念和传统表现形式,堪称明末清初时期佛教金铜造像的巅峰之作。 此尊观音像一面两臂,为正观音相,铸造异常精细、华丽。头戴五叶花形宝冠,束发高髻,髻上有摩尼宝珠作为顶严,宝珠正面是阿弥陀佛化佛,说明了此尊造像的身份。菩萨脸部在鎏金基础上又以冷金完整覆盖,金层极厚,来表现肌肤之感。尊像面庞圆润,脸颊丰圆,眉眼上挑,下视芸芸众生,面容秀美,神态安详,完美的表现了观音菩萨的形象。宽肩细腰,腰部挺直,极具佛果位的端庄之感,细部刻画精细入微,生动传神。上身袒露,披巾覆双肩,帔帛自双肩绕臂而下,然后从内侧折回向外搭在手腕后,垂于莲台两侧,极富装饰意味。披巾下摆有细密的錾地花枝纹,胸前佩戴项饰,在项圈下缀连珠式璎珞,其外又围绕U字形长链,珠粒颗颗分明,并在链端处缀上宝珠及带卷草花纹的缀脚,U形长链亦錾有折线纹,精细异常。腰间系有连珠纹束带,腰带下有U字形连珠璎珞装饰。下身着长裙,裙子采取写实手法表现,衣纹流畅,质感较强。菩萨手和足皆饰钏镯,双手于腹前执禅定印,手中各握有一株优钵罗花,花茎沿双臂蜿蜒向上,于两肩处盛放,双脚结跏趺坐,端坐于莲台之上。造像底座为双层仰覆莲台,上下各饰有一道连珠纹,莲座上层略小于覆莲部分,仰覆莲瓣秀长饱满有力,内缘尖端呈卷草状,主瓣间露出下层莲瓣的一角,微微上翘。此精致罕见的观世音菩萨像面容端丽祥和,姿态举止庄严优雅,溢发尊贵气度。雕像最引人注目的是富丽而细致的鎏金色彩,显然一直被细心善护,除表面仅有细微的脱金和磨损外,几近原始完美状态。造像底部以红铜板进行封藏,采用砍削式封底,原封未动,此封板上刻有十字金刚杵图案,代表此基座不可动摇的特质。 13世纪时,藏传佛教传入内地,为元朝皇帝所崇信。明朝继续扶植藏传佛教,但一改元朝专奉萨迦派的作法,实施多封众建,而宫廷造像则作为颁赐的定例品,由御用监佛作承造。永乐宫廷造像风格上乃以印、藏模式为原形,有机融入汉地传统审美意趣,表现为高度融合的艺术特征。清代宫廷造像始于康熙时期,其对藏传佛教也持保护和尊重态度,如册封五世班禅大师,在北京和承德等地兴建玛哈噶喇庙、永慕寺、资福院、溥仁寺、溥善寺等喇嘛寺庙,特别是在皇宫内设立“中正殿念经处”,率先将藏传佛教引进了宫廷。“中正殿念经处”负责为皇家念经祈福,同时也是一个最早造办佛像的机构,此后一直延续到清末。这样的造像在大型博物馆、院中均有收藏,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故宫观音图典》中就有此时期的造像,这时的佛像继承明代宫廷造像遗风,同时也开启了时代新风尚,其铜质细腻,鎏金纯厚,装饰华丽,工艺精良著称;其衣纹翻转自然,灵动流畅;裙裾花纹繁缛,铸造精工;腹部肌肤质感生动,富有弹性。佛像造型规范,气势恢弘,工艺精细,形象生动写实,同时给人以庄重之感。整体气度兼备宗教神圣气韵与皇家王者气派,堪称造像艺术的精品之作。 对于观音坐像,在流通市场也都有不错的表现。上海匡时2020年秋拍中的一尊高度为38.5公分的“明代 观音菩萨像”与本件拍品颇为相似,成交价为241.5万元人民币,可供参考。

年代:

清 - 17世纪

类型:

造像 - 观音菩萨坐像

标签:

铜鎏金 

F D X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