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 黄地青花缠枝莲纹太白罈(官窑,《大清乾隆年制》款) 

<< 乾隆 玉雕童子牧牛摆件

浏览数: 612

雍正 铜桔瓣盘(《大明宣德年制》款,重:448g) >>

简介:  

本品敞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内凹。整体造型端庄典雅,挺拔饱满,曲线温婉而秀美。而此造型介于瓶与罐之间,称谓“太白罈”,采用的是老古玩行叫法。“罈”同今日“坛”字,指口小肚大的瓦制容器。而太白则为唐代诗人李白,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记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后人亦称李白为“酒仙”。而明清花器,大多都是从宋元时期酒器演变过来。也正因此,后世常称造型类似酒坛一类的瓶、罐为“太白罈”。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粉彩钟馗醉酒像,在其背后山石上所陈设之瓶体,即可视作是此类器物在康熙时期的造型样式。 本件太白罈外表装饰为仿宣窑黄地青花之釉彩,以撷其苍妍璀璨之华贵。颈部一周装饰有缠枝如意,腹部主题纹饰以五组造型各异的莲花为主,花形饱满丰硕;周边以小莲花点缀,芬芳盈绕;再用缠枝枝叶将大小莲花连贯起来,风姿绰约,寓意吉祥。运笔苍健,点染深沉,颇获宣青神髓,肩部和胫部绘细密的如意云头及莲瓣纹作为辅助纹饰,铺陈出宣窑青料苍雅浑厚的观感,又与主题纹饰疏朗清雅的布局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纹饰之外皆敷设黄彩,色泽匀净明亮,而细节处皆留白地,甚至连青花弦纹间亦留有空隙,极见精准细致,犹如青花纹饰镶嵌其中。 底部圈足修整细腻,抚之极其温润,中心书写“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笔道清晰规整,“乾”字写法为典型唐英榷陶时期之风格,由此可断本品为唐窑之物。 本品是在仿宣窑青花瓷器基础上添饰黄彩二次低温烧成。作为宣窑可贵之创新,黄地青花属于极其珍罕的品类,原只见于宣窑之盘碗圆器。面对如此独特的品类,以雍正皇帝对宣窑的审美选取标准与摹古之性格必将黄地青花在摹古活动中加以发扬,所以雍正御瓷不独摹仿宣窑黄地青花之圆器,更将其扩大至瓶尊罐的琢器之中,然数量不多,亦异常珍稀。后人陈浏《匋雅》对此总结有言“黄地青花,雍正窑之所重视者,匪独盘然也,大瓶亦有之。”正是雍正皇帝的此番创新才将黄地青花推至第二次发展之巅峰,成为清宫御瓷最尊贵的代表之一。 而在乾隆早期,清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督陶官——唐英依然在职,由此可以认定乾隆早期是乾隆黄地青花瓷器烧造的最佳时期。同时,乾隆时期黄地青花器皿是雍正朝烧造的延续,皆是唐窑所出,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黄釉青花缠枝莲纹交泰瓶,根据《清档》记载﹐这是乾隆八年( 1743)唐英和催总老格为供皇帝观赏而特别创作的。由此可见此类器物正是雍乾父子二人陶艺品味相袭的见证。 此瓶不仅是一件黄釉瓷器,更是在一完整青花缠枝莲纹太白罈基础上,围绕纹饰勾勒出的黄地,且整体黄地色泽匀净、统一,因此无论是青花还是黄地,两者中任何一个出现差池,即为废品。明代时期虽也做此类圆器,但漫界现象比比皆是,尽管如此,也已十分难得。如故宫的明正德黄地青花花果纹盘,将其局部放大,就能清晰看到这种情况。 而在清代,尤其是雍正、乾隆时期,唐英作为督陶官,由于其自身懂得烧窑技术,在工艺上也更加追求完美,因此也是这一时期,黄地青花类瓷器,尤其是琢器,少之又少的另一个原因。 可参考,香港苏富比在2013年秋拍中的一件“清乾隆 仿官釉罐” (即粉青釉色),成交近250万元人民币。北京保利2011年春拍中的“清乾隆 黄地青花折枝花卉梅瓶”成交价高达5900余万元。

年代:

清 - 乾隆

类型:

None

标签:

F D X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