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 铜五方佛(带刻文) 

<< 光绪 官窑 红釉碗(《大清光绪年制》款)

浏览数: 477

乾隆 青花描金山水楼阁人物纹花口执杯一对 >>

简介:

本组造像为铜鎏金合金铜铸造而成,铜质细润,制作精良,造型端庄,比例结构精准,镶嵌银、红铜装饰技法娴熟,内容丰富,代表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成组存世,保存良好,可遇而不可求。属16世纪追摹帕拉风格造像代表佳作。 五尊佛装与菩萨装相结合,头戴三叶宝冠,冠叶呈三角形,冠箍两侧饰莲花,缯带于耳际飘卷而下。顶饰靛青盘束高髻,摩尼宝珠顶严。面容饱满寂静,眉目祥和,白毫凸出,法相庄严。双耳戴圆环珰,脖颈短,上身披右袒式袈裟,衣纹轻薄贴体,衣缘简约,胸肌和腹肌的肌理分明,身材雄壮健美,左肩斜披圣索。项部佩挂连珠花叶项圈。双手各施法印。身后生两株莲枝曲茎上生于肩头开敷莲花,莲台分别托持金刚铃和金刚杵。下穿僧裙,裙边处起双道连珠纹内暗刻水波纹,裙摆扇形褶皱铺洒台面。双腿结跏趺坐于十字吉祥花莲台宝座上。这五尊佛所结法印各不相同,从双手所结法印区分其神格。下设半圆须弥座,立柱分隔空间,分坐三位菩萨,两侧对向立骏马。座后铭刻兰札体梵文,未能翻译,下起叠涩式台阶。原装砍削式封底,封板中心錾刻十字金刚杵纹。金丝线织物装藏可从正面看见,此种装藏方式十分特殊。 五方佛为佛教密宗崇奉之五位佛,据唐不空所译《菩提心论》记载, 密宗大日如来为教化众生,将本具的五方五智变化为五方五佛, "五方佛"又称"五智佛"、"五智如来"。五尊佛中,正中者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接下来是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这五尊佛代表中、南、东、西、北正方。其中东、南、西、北四万的佛又称作"四方四佛"。 中央毗卢遮那佛又叫作大日如来,法身装束,肤白色,双手胸前作说法印(或智拳印)。代表清净人的痴心之毒,将色蕴转为法界体性智慧。 东方阿閦佛,肤青蓝,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根本定印,代表清净人的嗔恨之毒,将识蕴转为大圆镜智 南方宝生佛,肤色金,右手结施愿印,左手根本定印,代表清净人的傲慢心之毒,将受蕴转为平等性智。 西方阿弥陀佛,肤红色,双手结禅定印,代表清净人的贪心之毒,将想蕴转为妙观察智慧。 北方不空成就佛,肤绿色,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结根本定印,代表清净人的嫉妒心之毒,将行蕴转为成所作智慧。 五方佛如并排供奉,居中的是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佛),靠正中左侧第一位是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宝生佛),右侧靠中一位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左侧最外面是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右侧外面是北方莲花世界微妙声佛(不空成就佛) 帕拉(Pala)王朝对于佛教来讲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公元8世纪帕拉王朝建立于印度东北地区,它的范围包含今日印度的白哈尔(Bihar)地区、孟加拉国和缅甸一部分的地区。帕拉王朝历代君主都鼎力支持佛教,尤其热衷于密教,不仅使印度佛教达到了最后的高峰,还使白哈尔和西孟加拉发展成印度最重要的佛教研究中心,也是印度佛教、密教传播和发展的重要中心之一。 公元八至十二世纪是帕拉佛像艺术的创作时期,一般称为「帕拉艺术」或「波罗艺术」。铜造像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大量流行的,应是受到了当时经济发达的南印度铸造技术的影响。由于帕拉王朝是在古笈多王朝的国土上建立的,所以帕拉造像在「后笈多」的基础上加上更多的密教元素,除了按照密教教义和仪轨的规定外,也会融入由印度各地来此取经学道的教徒带来的不同地域的文化艺术。从严格意义上讲,帕拉风格造像应是多元文化和艺术融合的形式,具有浓厚的密教色彩。早期造像题材以佛和菩萨为主,密教题材造像尚未形成主流,特征不是十分突出。由于这一时期的造像做工精湛、肢体表现丰富、神态神秘而活泼,予人极高的价值感,对尼泊尔和西藏佛像有的风格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保存下来的数量很少,因此在国际上受到高度重视。 相关资料: 金铜佛像中五方佛的存世量也甚为少见,多大都是散失不全,各大博物馆内展出的五方佛也是凤毛麟角,故宫博物院藏的有一套10世纪东北印度的五方佛,可见最后五张图:毗卢遮那佛 高22.5厘米,阿閦佛 高19厘米,宝生佛 高22厘米,阿弥陀佛 高21.5厘米,不空成就佛 高21.5厘米。

年代:

明 - 16世纪

类型:

造像 - 五方佛

标签:

F D X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