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 粉彩描金南海观音坐像 |
浏览数: 581 | 民国 文房玩具一套 >> |
此尊文殊坐像,体型堪称恢弘,共三面四臂,全跏趺坐于莲台之上。敏捷文殊多为单面四臂,仅有少量为三面四臂(有学者认为三面四臂为法语界文殊,但常见法语界文殊多为三面八臂且抱有明妃),因此形制上来讲更为难得。其头戴花冠,顶束高髪髻,顶严为有花瓣承托的摩尼宝,并嵌有彩宝。面部涂抹冷金,脸庞修长而清秀,弯眉长目,相容静谧。上躯端正略向右倾,上身饰项圈和长链,项圈下缀U字形连珠式璎珞,身着天衣绸裙,裙装轻薄贴体,以罗纹表现服装层次,共具四臂,其中二主臂右手高擎宝剑,表示菩萨的智慧如利剑,能斩断一切烦恼与愚痴;左手捻一茎莲花,花蕊上奉置般若波罗蜜多梵箧,代表般若智慧浩瀚如经卷。其余二臂右手持箭、左手持弓,象征能除去无明愚痴。披帛顺肩而下,右带在体侧系结,左带绕臂而出,尾端双双轻搭座前。上下仰覆莲式半月形莲座,底座整体较高,台座正面上缘饰有连珠纹,深束腰,莲瓣细长饱满,顶端勾卷,莲座上层略小于覆莲部分,增添整体庄重之感,在仰覆莲台之下,又有缠枝莲茎,使之组成一朵盛开的莲花,台座背面,则錾刻有大段梵文,惜未译出。身后背光整体以镂空性质表现,外圈为三瓣忍冬纹,内圈以卷草纹装饰,并在每片草叶中生出摩尼宝。背光以卡槽插入底座。佛像以红铜板封底,上面刻有以轮环包围的十字金刚杵图案。整像造型生动优美,工艺细腻精湛,宝冠及璎珞钏环等部位刻画细致入微,愈显端庄大气,且均以绿松等彩宝进行镶嵌,给人以奢华之美,因此这件造像可以看作是17世纪西藏中部地区造像中极具代表性的佳作。 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 意为“妙德”、“妙吉祥”,显密各宗有不同的文殊菩萨法相,共计数十种之多。按照“智、行、悲、愿”的排序,文殊菩萨应是民间所认为的四大菩萨之首,特别是在般若经典盛行的大乘早期,文殊菩萨在佛教尊神地位中更为殊胜,经常高居显宗八大菩萨的首席尊神之位。文殊象征般若智能,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与司“行”的右胁侍普贤菩萨并称。 所谓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意译为“道心众生”、“有情觉者”。因其上求菩提,下化众生,而为世人所推崇,按《菩萨璎珞本业经》种说法,菩萨共有五十二阶位,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而第五十二阶位,妙觉菩萨,可以等同于佛果位。而向文殊、普贤以及观音,皆证得五十一阶,为等觉菩萨位。故已断烦恼结,于生死轮回自在、具救度众生能力者,因此发“智、行、悲”诸愿,以救渡众生。 如果从这尊造像的艺术形式分析,其背光整体近似菩提叶造型,不分头光、身光,且整体镂空面积较大,与中原地区常出现的背屏式背光造像有着显著的区别,其风格可能来源于尼泊尔西部迦舍末罗王朝,其与2017年6月瑞士Koller拍卖行成交的一件这一地区的14世纪铜鎏金文殊像,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从人物样貌风格,尤其是莲台形式来看,与藏于苏黎世莱德堡博物馆的十四世纪下半期至十五世纪初期,西藏中部地区的造像风格如出一辙,因此我们可将其视为一件17世纪有着仿古意趣或者艺术风格传承的精品佳作。
清 - 17世纪
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