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绪 官窑 胭脂红釉碗 (《大清光绪年制》款) |
浏览数: 558 | 同治 官窑 青花缠枝花卉纹赏瓶(《大清同治年制》款) >> |
此像表现了藏传佛教中十一面观音菩萨的常见形象。观音双腿笔直站立,有十一面和八臂。十一面分五层排列,各面形态不同,所有这十一面皆在鎏金基础上,又贴敷一层金箔,所贴金箔,金色纯正,贴金厚实。这十一面由下至上依次为:第一层三面,头戴五花冠,绀青色发髻,正面双耳下垂大耳环,面形宽大方正,神态沉静安详;第二、三层亦为三面,冠戴、面相和神色与第一层基本一致;第四层一面,头戴五骷髅冠,发色由绀青转为赤红,三目圆鼓,须眉如火,龇牙咧嘴,面相凶忿;最上一面,慈眉善目,面相庄严,代表无量光佛。 八臂为十一面观音法身像,其各手或结印或执物,其中主二臂合十于胸前,余右边三手分别持数珠、法轮和结与愿印,与之对应的左边三手分别执莲花、净瓶和弓箭。笔直的身躯,立于仰覆莲台之上,其中仰莲瓣印刻在椭圆形四周,而覆莲瓣铸造时隆起较高,瓣尖装饰三朵卷云纹,纹样立体生动;且莲瓣两侧边缘均饰有卷草纹,极尽装饰之华丽。这样的造像虽少了些许婀娜,但整体造型带给人一种庄严的艺术美感,这也恰恰说明十一面观音菩萨神格之高。 其上身袒露,胸前佩项圈和长链,左肩斜披一条连珠式圣带和一张仁兽皮,兽头倒挂于肩头;下身着长裙,腰间亦佩有连珠式璎珞;手腕、手臂和脚腕上均佩戴钏镯;身后披一条倒U字形大帔帛。这些衣着与装饰皆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完美地表现出来,优美自然,精致华丽,充分彰显了观音菩萨慈悲为本的入世情怀。 十一面观音菩萨,又称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大光普照观世音菩萨。据记载,他最早渊源于印度婆罗门教的十一荒神,大约在五、六世纪时为佛教吸收。进入佛门后,佛教为其新编了履历,并赋予了与佛教久远的因缘,《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就是其在佛教中身份重构的重要代表经典。该经典记载:“时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我有心咒,名十一面。此心咒十一亿诸佛所说,我今说之,为一切众生故,欲令一切众生念善法故,欲令一切众生无忧恼故,欲除一切众生病故,为一切障难灾怪恶梦欲除灭故,欲除一切横病故,欲除一切诸恶心者令调柔故,欲除一切诸魔鬼障难不起故。”由此记载可见,十一面观音来源于一部佛教神咒,其来源与密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此后的流传历史上,十一面观音一直与密教紧密相连,成为印度密教崇拜的主要神祗。在公元八世纪形成的印度正纯密教中,十一面观音被奉为“六观音”或“七观音”之一,专司六道轮回中阿修罗道众生的护持和救度。 观音菩萨全称“观世音菩萨”,又称“观自在菩萨”,是大乘佛教宣称的一尊著名菩萨。据佛典记载,观音菩萨具备六根大圆通智,能变现三十二种化身,为众生解救各种现世苦难;同时她还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能接引众生往生西方净土,为众生来世安排美好的归宿。千百年来,观音菩萨以其慈悲与智慧的愿力和法力受到了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广泛崇信,其中藏族人民对观音菩萨的崇信尤为突出。藏族人民把本民族的起源与观音菩萨联系起来,说是观音菩萨教化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而繁衍了藏族先民;还把率先引进佛教的藏王松赞干布和藏传佛教格鲁派著名活佛达赖喇嘛奉为观音菩萨的化身,赋予了观音菩萨现世更大的法力和影响。同时观音菩萨在藏传佛教中又有多种形象,其每一种形象都代表一种佛教思想,一种宗教功用,都是其慈悲与智慧的不同化现。其中,八臂十一面观音是其众多形象中重要的一种,有其独特的来历、思想和功用,在藏传佛教中也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也正因此,十一面观音无论是在造型艺术上,还是在教理上的独特地位,使其在收藏市场上总能有不错的表现。如2014年保利在香港的春拍中,一尊高度仅34.5厘米,同样是清乾隆时期的铜鎏金十一面观音像,且手中法器不全,拍出了折合人民币280余万元的价格,可见看出此类造像的受欢迎程度之高与受众之广。
清 - 乾隆
造像 - 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
铜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