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 铜鎏金菩萨坐像(重30.95kg) 

<< 道光 粉彩佛八宝供器之法螺(官窑,《大清道光年制》款)

浏览数: 405

乾隆 胭脂地开光粉彩山水纹带盖奶壶 >>

简介:  

本尊菩萨造像异常华丽,束发高髻,头戴宝冠,其宝冠为花叶造型,正中花叶以彩石镶嵌装饰华美,下部有大鹏金翅衔住上扬飘带,其余周边四片花叶则为摩尼宝造型。菩萨面庞圆润,脸颊丰圆,眉眼上挑,下视云云众生,眉间所饰白毫为眼形,这种作法在汉地佛像中极为少见,即便是尼藏地区,往往也仅出现在13、14世纪马拉王朝的造像中,因此这尊造像有着较为明显的摹古风格。 尊像面容秀美,神态安详,完美的表现了观音菩萨的形象。宽肩细腰,胸肌丰厚,腰部柔软却未表现出菩萨与佛母常见的三弯式,而如佛尊像般,显得异常端庄。细部刻画精细入微,生动传神。菩萨身着天衣绸裙,双肩披帔帛,帔帛从肩部垂于手臂内侧,然并从内侧折回向外搭在手腕上,极富装饰意味。上身胸前饰长链,项圈下缀U字形连珠式璎珞,腰间束带,下身着长裙,裙子采取写实手法表现,衣纹流畅,质感较强,并在每片裙褶上以松石镶嵌装饰有十字花型图案。菩萨手和足皆饰钏躅,双足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于二股之上,此坐姿称为吉祥跏趺坐。其双手结印方式颇为少见,两手外翻,且同时执期克印于胸前。下方为双层仰覆莲台,上下各饰有一道连珠纹。仰覆莲瓣秀长饱满有力,内缘尖端呈卷草状,主瓣间露出下层莲瓣的一角,微微上翘。造像整像造型优美,工艺细腻考究,像身比例舒适,手、脚等细部极具写实性,符合西藏佛像的相好标准,堪称具有明末清初尼藏风格的佛教金铜造像的顶级作品。 期克印,因翻译,也常写作“契克印”或“思克印”,又可称作是愤怒印、禁伏印。结印方式为中指和无名指与大拇指相触,食指和小拇指翘起,作为恐怖或威胁的手势,特质可以恫吓一切邪恶之敌。因此常作为佛教中的断恶之印。因多用于震慑外道,所以常出现于护法金刚、明王的执印手式中。而菩萨作为教化众生的楷模,执此印者较少见,双手结期克印者更为罕见,据现有资料双手执期克印的菩萨像,仅见现供奉于故官现存佛堂梵华楼二楼六室功行根本品(事部)西壁佛龛中的“观世音菩萨”像。 故宫梵华楼中的观音高度16.6厘米,为一面二臂坐像,头戴五叶冠,葫芦形高髻,蓝色长发披启耳后有束发绍带,面相寂静。袒露上身,肩技帛带,帛带绕过左右臂在身体两侧飘卷而起。下身著裙,腰带正中处打结。佩饰圆形耳珰、项链、臂钏、手镯、脚镯。左手施期克印,右手亦施期克印,并执莲花茎,莲花置于右肩,花心上托经卷和月牙。右舒坐于圆边三角形覆莲底座上,底座正面上沿铸“大清乾隆年敬造”款,下沿刻“观世音菩萨”。 但与此尊的不同主要有三点: 1)白毫相:此次上拍的藏品,有眼状白毫,而故宫藏品未有表现; 2)双手结印位置:拍品双手于胸前,而梵华楼中为左手低垂,置于左膝 3)坐姿:本件为吉祥跏趺坐,而故宫中的舒坐。 因此不能确定此尊造像一定是观音像,还需要进一步的挖掘资料,以弄清其神格。但无论如何,此次上拍的尊相从制作工艺,到细节表现,再到人物神情、姿态都可以视作是上乘佳作。而稀有的结印,可以说使本尊造像具有了更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由此带来的则是更高的经济价值,这也正是收藏的乐趣,望买家慧眼识之。

年代:

清 - 17世纪

类型:

造像 - 菩萨坐像

标签:

铜鎏金 

F D X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