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世纪 铜鎏金无量寿佛坐像(重21.2kg) |
浏览数: 767 | 唐代 淄素钵 >> |
荸荠扁瓶,作为清代宫廷的最具代表性的陈设观赏器,和茶叶末釉的搭配,堪称经典。 此件鳝鱼黄釉荸荠扁瓶,直颈,扁腹,下呈圈足,微外撇。造型圆浑饱满,端庄朴拙,典雅尊贵,线条柔美流畅,做工精细。而口沿处的微微外撇,又让原本端庄典雅的造型,平添了一分灵动。其釉面平净润泽,釉色黄绿交映似黄鳝之背部颜色,色彩素雅而深沈。底足露出黄白色胎土。底款为“大清同治年制”双行六字楷书刻印款,作为同治时御窑厂所制的有力保障,可以看作是一件成功的茶叶末釉陈设观赏器。其底足又被后来的收藏者加上了镂空的金属底座,从形式上来看,应为西方人所为,这体现了不同文明对其在认知上的区别,也使这件荸荠瓶在整体醇厚效果中,又增添了一分灵动。 同治时期,中国处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晚期,世道依然动乱,垂帘听政的叶赫那拉氏(慈禧)独揽国家大权。直到同治后期,大约1870年以后,朝廷逐渐稳固了统治地位,清廷得到了些许喘息之机,史称“同治中兴”。而这时的陶瓷生产,从同治十三年江西巡抚刘坤的奏折中便可窥知,奏折中说:“咸丰时官窑厂被毁,同治时因兵变之后,从前各匠类皆流散,现在工匠俱后学新手,选作法度诸多失主……。”因此上这一时期的官窑瓷器生产更多的是一种传承与交替。虽然同治和光绪年间,陶瓷烧造总体上以不及之前盛世时期来的细腻,但这些瓷器也有着独特之处:它们在晚清时期,为当时的乱世增加了一抹亮色。它们虽然无法与康熙、雍正时期的瓷器相提评论,但也足以让后世称道。它们和光绪年间烧制的瓷器一起,形成了清朝瓷器的最后高峰。 此外由于同治皇帝在位时间较短,因此在其风格上与前后都不太易于区分,所以在收藏界也经常把“同光”瓷器并称。而这样一件有着明确官窑款识,烧造质量堪称当时官窑器中的杰作,甚至从器型、釉色可与乾隆朝媲美的鳝鱼黄釉荸荠瓶,可以说甚至比乾隆时期同类器更为稀少,而作为“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其价值理应不输于乾隆时期同类器。 而这一点在近期的市场上也得到了体现,如北京瀚海拍卖公司在去年秋拍中的“清同治 茶叶末釉扁瓶”,最终成交价33万余元。而两者相比较,无论在尺寸、釉面,造型等诸多方面,这次拍卖的鳝鱼黄釉荸荠瓶都优于前者,同时又增加了底足的镂空花纹金属座,可以说进一步为此瓶增光添彩。 而将这样一件造型端庄古朴,器身光素不事雕饰,却更能显示出风韵隽永的官器,置于厅堂殿宇之中,不仅可解思古之幽情。其色泽静穆深沉,又富天然韵致,相信也会使藏者不禁被古人非凡的审美情趣所折服。而它作为来自清晚期一件官窑瓷器,让我们看到了,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中,还有一群人在为最后复兴的希望而做着不懈的努力,这样的精神对我们今人也是一种鞭策。
清 - 同治
瓷器 - 荸荠瓶
官窑 年款 鳝鱼黄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