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雍正 官窑 柠檬黄釉印花莲瓣纹鸡心碗(《大清雍正年制》款) |
浏览数: 324 | 清晚期 青花开光仕女花卉纹六方瓶两只(《康熙年制》款) >> |
本品体量高大,一尺有余,是18世纪摹古作品,直追古印度克什米尔造像风格,胎体厚重,金色灿然,极具收藏和研究价值,敬请买家关注。 此尊通体鎏金,靛青螺发,肉髻高耸。面庞方阔,额际宽广,细眉弯翘,白毫圆润,杏目半阖,鼻梁高挺,双唇丰盈。大耳垂齐,颈部蚕节纹三道。上身着袒右肩式袈裟,下穿僧裙,衣缘刻卍字和花瓣纹,波浪形衣褶是克什米尔早期表现手法,深受笈多风格影响。轻薄贴体的衣纹曲线显示出强壮的躯干线条,有明显的写实主义色彩。右手扶膝结触地降魔印,左手横置脐前结禅定印并握衣角。双腿结全跏趺坐于连珠圈花卉纹坐垫上,下承折角式山石基座,由参差不一的岩石片堆砌,束腰内陷,正、侧三面跪有供养人和眷属,再下一层趴窝瑞兽。原装砍削式封底,封板中心錾刻十字金刚杵纹。 乾隆朝是制作仿古铜器的鼎盛期,宫中先后设立了铜作和炉作,大量制造各种铜器。而乾隆帝对来自西藏法物的仿作是颇有追求的,其中对于梵、番佛像原汁原味的模仿在神形两方面都有具体要求。乾隆帝的仿古佛造像,在图像学特征上做到与原作完全相同的同时,工艺较原作则要精致很多,更多地体现了宫廷造像的水平。 乾隆帝对于宫廷所藏重要的梵番古佛像非常重视,反复仿制,在宫禁内外各处供奉。所谓“宫廷造像”,是指进贡清代宫廷或清宫造办处的一类作品,精益求精,不惜工本,如此件清乾隆铜鎏金释迦说法像。此释迦像施转法轮印,全跏趺坐于矩形座上,笑容古拙。水波式衣纹,衣缘表现多层袈裟的衣褶,颇有装饰效果,具有西北印度克什米尔造像的特征。其与故宫博物院藏一尊释迦牟尼坐像相比,有诸多相同特点,应属乾隆宫廷造办处同一批次仿古造像。 有幸的是,雍和宫保存了这件仿作的母体,并保存得相当完整,连清宫为它专门制作的木供台和背光都完好无损。更为珍贵的是她背后的满蒙汉藏四体文题记,汉文的内容是: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二日奉特旨命西藏郡王颇罗鼐将有大利益佛像请至京城供奉,颇罗鼐遂于达赖喇嘛公同阅定,交钦差副都统索拜恭请,于本年九月二十五日至京,具奏,奉旨供奉于雍和宫。掌教转轮结印释迦牟尼佛,此系释迦牟尼在西域广严城、室罗筏城、灵鹫山三处转法轮之像。源流经云:凡供奉此佛之处,法教大兴。 乾隆帝还为此赋诗赞曰:佛身普遍诸大会,充满法界无穷尽。为救世间而献身,究竟本无身可现。如妙莲花出诸水,水与莲花无二性。是则名为转法轮,西天东土何分别。足见此像之重要。雍和宫的这件作品曾经作为法轮殿的主尊佛,一直到一九三一年才因宗喀巴像的供奉而前移,位居次席。相对于法轮殿而言,此像偏小,但是对于确立雍和宫该寺的政教意义的这一段历史而言却是相当重要。 此外,乾隆帝还用纯金仿造了一尊明显模仿克什米尔风格的作品,现陈列在故宫珍宝馆中,可资比较。这些仿古作品的出现,除了反映乾隆本人有着文人的好古之气外,还体现了他对克什米尔风格的认可与赞赏。也许他脑中并没有克什米尔风格这个概念,但是他还是相当准确地把握了这类造像的主要特征。 此件作品具备乾隆仿古的气象,制作精良,实属难得。
清 - 18世纪
造像 - 释迦牟尼佛坐像
铜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