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 铜鎏金弥勒菩萨坐像 

<< 宣统 官窑 矾红描金团龙寿字纹碗一对(《大清宣统年制》款)

浏览数: 412

雍正 青花缠枝莲纹敛口钵 >>

简介:  

弥勒菩萨,为佛教中的正觉菩萨。原为古印度南天竺婆罗门贵族,后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释迦牟尼佛预言弥勒将来会继承自己的佛位成为未来佛,同时,弥勒菩萨也是东方净琉璃世界八大菩萨之一。 本尊弥勒菩萨造像,属十六世纪西藏地区铸金铜佛像之代表作,其风格受尼泊尔艺术影响。头戴五叶宝冠,发髻高耸,面相方圆,细眉高翘,眉间有嵌饰白毫,双目低垂,表情慈悲柔和,以菩萨慧眼凝视众生,凡被其观者尽得解脱。大耳垂肩,耳际处饰有花朵耳铛,具有尼泊尔造像艺术特点,袒上身,四肢丰满圆润,宽肩窄腰,胸前饰项圈、璎珞,双手于胸前结转法轮印,表示此为弥勒菩萨上升到兜率天,为诸神说法的形象。造像的双手掌心可见錾刻有纹饰,象征具足佛身三十二相之“手足指网缦相”。下身着长裙,腰系连珠式腰带,长裙薄衣贴体,衣纹自然垂落于腿侧。跣双足倚坐于须弥座上,莲花盛放于身侧,其背后有连珠火焰纹背光。这种坐姿在《造像量度经》中称为“善跏趺坐”,表示弥勒将降诞人间弘法。这种折脚的高台以层层递增的方式铸造,一丝不苟,其莲瓣与狮子的设计也颇具特色。人物头部和面容的塑造以及镶嵌的绿松石等都表明,这是一件在西藏创作的作品。铸造工艺精湛,结构比例准确,完全符合量度经造像标准,采用佛像与底座分体浇铸而成,显现出当时工匠卓越的制作水平。 弥勒为梵文Maitreya的汉文音译,意译为“慈氏”,藏语中称“强巴”佛。在佛教世界中,他兼有菩萨和佛陀的双重身份。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牟尼佛生活于同一时代,后师从释迦牟尼佛出家,并成为其著名的弟子。其后先于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演说佛法,兜率天宫因而又有弥勒净土之称。在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将从兜率天宫下降人间,投生到一位大臣家中。而后与释迦牟尼佛一样,历经降生、出家、成道、说法等历程,最后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继释迦牟尼佛化度无量无边众生。在时间上,与过去佛燃灯佛和现在佛释迦牟尼佛相对,又被称之为未来佛。 在中国的汉传和藏传佛教中,弥勒信仰非常广泛,形象众多。与菩萨和佛的双重身份相对应,弥勒的形象也多分为菩萨装和佛装两种形式。按照佛教的说法,现在仍为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之世,弥勒仍为菩萨,在菩萨像单尊造像中,表现弥勒菩萨在兜率宫说法的“交脚弥勒”坐像一度风靡早期汉传佛教艺术,在著名的云冈和龙门石窟中都不乏佳作留世。而在汉地区域,弥勒佛的造像中,单尊尤以本土化的形象“大肚弥勒”而家喻户晓,而作为成组造像则以三世佛的组合而备受崇拜,与过去燃灯佛和现在佛释迦牟尼佛一起高居殿堂,接受信徒的礼拜。在汉传和藏传佛教寺院中,多辟有专门供奉三世佛的佛殿。 随着唐王朝的灭亡,五代柴世宗时期由于佛教寺院僧尼构成了国家财政上的负担,世宗下诏禁止私自出家;订立严苛的出家条件,并要求必须在国家公认的戒坛受戒,否则无效;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佛教的发展。宋代汉传佛教整体收到道教的影响,整体进一步呈现下滑趋势。随着蒙古铁骑的南下,1279年建立元朝后,以元世祖忽必烈为首的元朝皇帝采取了礼遇藏传佛教的策略,藏传佛教开始在蒙古上层迅速传播。进入明代后,永乐帝极为重视周边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推行“羁縻”政策,一边大封僧官建立制度,一边频加礼遇以结其心,这一切都是为了积极凝聚藏传佛教僧众对明朝皇权的向心力,强化中央政府管辖西藏的上层建筑和社会基础。由于各类佛像特别是金铜佛像乃佛门法身且价值昂贵,入贡者极为看重,夙夜欲得,朝廷亦作为极品礼物予以赏赐。尤其是1578年格鲁派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应蒙古和硕特部首领俺答汗之邀前往青海传法之后,藏传佛教信仰也迅速渗入蒙古各部。使得中国在元、明统治时期所推行的佛教,由原本的汉地佛教转化为了藏传佛教。 此弥勒造像正是这一时尚的代表,虽然受到了西藏佛教艺术的影响,但却极力追范古代佛像风尚,体现出比较浓郁的古代尼泊尔和印度雕塑的遗风。 市场上相类似的拍品,在北京东正2016年秋拍中,有一尊13—14世纪西藏中部风格的铜鎏金弥勒菩萨像,从拍卖记录中提供的信息,可知这尊是John Eskenazi的藏品,成交价为598万元人民币,相较于本次拍卖的这尊,除尺寸上的差别之外,最明显的不同是人物脸部的变化,本尊更符合于中国审美风格特点,也正因此将其定为16世纪。我们不妨将两尊佛像相互比对,就更容易体会出古代佛像间的摹古与传承。

年代:

明 - 16世纪

类型:

造像 - 弥勒菩萨坐像

标签:

铜鎏金 

F D X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