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 铜鎏金三世佛 

<< 康熙 青花山水高仕图笔筒

浏览数: 470

18世纪 铜鎏金罗汉坐像 >>

简介:  

此三尊三世佛,为完整一套,三尊均端坐于须弥座之上,底座下两侧各生莲台,台上站立着各自的胁侍菩萨。佛身后背光为菩提叶形,上面錾刻有六拏具纹饰。 三世佛本身成组出现已属不易,而且同时带有六尊胁侍菩萨,以及身后可拆卸的背光一应俱全,三尊皆坐于莲台之上,其下又以须弥座承托,这些高等级的象征聚合在一起,更是难上加难。这样的机会正是建立在疫情之后,秩序重新建立的大背景下,望喜欢的藏友不要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 “三世佛”一般常出现的,共有两种分法:“竖三世佛”以时间区分为过去佛、现在佛与未来佛,分别是燃灯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与弥勒佛;以空间区分则称“横三佛”,指的是宇宙世界三位教主,分别是掌管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药师琉璃光如来)、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以及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此三世佛为后者。 在这三尊之中,通过各自手印即可区分他们的身份,其中药师佛,其左手施禅定印,右手置于膝上,掌心朝外施与愿印,来表达普度众生的慈悲心施与,给予众生所需,满足众生所愿的意思。据经典载,药师佛在过去无量劫前因地行菩萨道时,所发之十二大愿。每愿都为了满众生愿,拔众生苦,医众生病。成佛后,他始终实践着大愿,其所执掌的东方净琉璃世界,那里的一切,都是无比的清净光明,没有杂秽的土地。其身边胁侍为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 释迦牟尼像,则是大家比较容易识别的一尊,其左手亦施禅定印,右手下垂持触地印,并维持在禅定冥想的坐姿之中。这的图像源自于佛陀的心灵传记,说明在佛陀证悟真理之前战胜魔罗的重要事迹。那时,佛陀立下誓约将保持禅定冥想的姿态,直到透悟真理实相为止。但他遇到了魔罗,那是一位试图让佛陀分心,阻碍佛陀证悟世间实相的恶魔。对于一切试图破坏佛陀追及理想的种种诱惑,无论是喜或是厌恶的干扰,佛陀均不为所动。依据传统记载,魔罗展开最后的攻击,试图动摇佛陀慈悲的菩萨胸怀。对佛陀追寻心灵觉醒的理想与出离轮回获得最后的解脱、魔罗提出了质疑。在精神毅力的支持下,释迦牟尼想起自己在多次以动物与人类身形的转世过程中,曾以无量的慈悲愿力帮助一切的有情众生。于此觉悟的关键时刻,释迦牟尼理解并坦然面对命运。为了回应魔罗的质疑,禅定坐姿的释迦牟尼移动膝上的右手,触碰大地,并「请大地为证」,以此坚定不移的动作使得魔罗,魔军与女色诱惑溃散败逃,留下释迦牟尼独自在菩提树下体验伟大的觉悟。文殊与普贤菩萨,分别表大智与大愿,以一身三折的形式立于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两边。 另外一尊双手执禅定印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梵语Amitā的音译,意译,多称作“无量佛”,因在梵文中构词上的细微不同,又可称为“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其所持极乐世界,在佛经中被颂为“常作天乐。黄金为地……且有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的美好幸福之地。阿弥陀佛左右两侧站立的正是观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由于观音菩萨作为引导人们去往西方极乐世界的接引菩萨,也最为人所熟知。 此组由三尊组成的“三世佛”佛像,顶部高肉髻,头部圆融,面部若饱月华满之象,如清空皓月,透满光华。五官刻画精稳准确,比例协调而露祥和之相,面部五官无藏传佛造像的立体,具有汉人面容特征。着袒右肩袈裟,躯体宏阔厚实,肉盈满且光韵丰实。双臂圆柔筋健,造像比例协调,四肢修长,注重细节修饰,具有十八世纪这一时期较为明显的汉藏风格,特点是精艺精工,其艺术风格即有元代宫廷造像的宏阔,又有明代宫廷造像的瑰丽,造像艺术兼收并蓄于两朝的优质传统,是造像艺术汲取传统的雕刻艺术的精神而形成自有的造像风貌神韵。在一种精严的工艺刻画下,却能又表现了匠师刻画艺术的精诚之念所达及的艺术深度的表现。在精致的艺术技艺的刻制下,刻画出一刀一痕之间尽露造型的完美之象,在一种规制的样式风格体系中表现的更加深刻而完备,再通过范铸制作,并施以鎏金工艺,饱满华丽之造像面目呈现了一尊辉丽庄严的具有仪度而法相宽容、精微而高阔庄严的三世佛造像,令观者在虔礼之际心生欢喜。在汉地寺院中诸多大雄宝殿中亦是将三尊如此供奉。 由于三世佛在供奉时彼此均为一单独个体,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能见到的单尊药师佛或阿弥陀佛,有可能为此类“三世佛”所遗散、失群。而三尊佛像大小均等,风格一致,且保存状态良好,封底亦完整的保存,原属一套,实属难得。

年代:

清 - 18世纪

类型:

造像 - 三世佛

标签:

铜鎏金 

F D X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