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 官窑 斗彩佛八宝纹高足碗 

<< 乾隆 玉雕四世同堂摆件

浏览数: 689

雍正 酱釉开光仕女花卉纹瓶两只(后改灯座) >>

简介:  

这件斗彩佛八宝纹高足碗撇口,弧壁,高足中空,通体施釉平整,釉色光洁、明亮。外壁大面积留白,除在口沿装饰一周连珠花卉外,仅在腰部绘莲托八宝纹,碗内在碗心处画四色缠枝花卉,高足处则描有卷草纹样,与上部分主题相互呼应。高足内一字横排六字楷书款“大清雍正年制”,字体刚健有力,具有雍正早期风格。 高足碗,其尺寸较小的又被称为“高足杯”。从目前发现来看,从隋唐时期开始出现,但从数量上来看,发现较少。目前发现的有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的高足杯,唐代时期造型又进一步演化,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狩猎纹高足银杯,造型变得更加高挑。高足碗的真正开始流行,则是到了元代时候,随着瓷质高足碗的出现。 明代初期政府对佛教、西藏从不吝啬,采取“多封众建”“尚用僧众”的治藏方略,既赐封三大法王(代表西藏三大宗教派别),也赐封五王(管辖地区的行政首领)。宣德皇帝曾大批分封西藏僧人为法王、国师;进京驻锡的藏僧也越来越多,至“宣宗末年,入居京师各寺者最盛”。通过封授数量的“多”,分散各方势力,削弱各自的力量。这一政策的施行,对明朝西藏地区的长期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也正因此,一周之前,在北京保利拍卖上的一件明宣德时期的青花“永平安颂”高足碗,创造了5577万余元的同类成交记录。 这件斗彩佛八宝纹高足碗,与保利拍卖的应属于同一类,多用于皇家寺庙,作为佛前贡器为主。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就记载:“碗形而下有柄者名曰靶碗,俗称高足碗,浮屠喜于佛前贮供品,故又称佛碗也。”由此可知,“靶碗”即高足碗,和口大、撇口的明代“靶茶锺”同属一类。其所用斗彩装饰工艺,又称“逗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给合的一种装饰品种。清中期《南窑笔记》记载:“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关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来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涂染青花勾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放入专门的烤花炉经过低温(800℃)烘烤而成。 明朝宣德年间,青花五彩得以创烧,但在第一遍烧造完,青花图案与其他颜色的定位上极为困难,造成烧造成本高,成品率又很低,导致这类器物在当时很难受到皇室青睐。但赏给西藏萨迦寺的青花五彩鸳鸯纹高足碗,却是其中的珍品。 至成化年间,斗彩工艺在五彩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且大放异彩。其中的釉下青花呈色泽幽倩淡雅,以勾勒轮廓的方式,使整体显得和谐统一;因“成化无大器”,针对于斗彩,也曾做过高足杯一类的器物,更是从烧成之日起,即被历代鉴家视若拱璧。 成化在斗彩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也引起了雍正帝对瓷艺追求的共鸣,一方面由于雍正皇帝本身具有极高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也仰仗于康熙时期的对陶瓷工艺的恢复以及促进。正是康熙时期,釉上蓝彩、黑彩的出现,才使得斗彩与五彩最终分野,加上雍正时期,粉彩烧制的成熟,更进一步让斗彩工艺完全成为一种慕古、模古的陶瓷烧造工艺。这使得青花料在斗彩中,可仅以淡淡的双勾阴线,绘制出纹饰的轮廓。也为釉上各色,在施彩的过程中,留下了更加细腻、柔和的表现空间。雍正帝亦屡次指示对成窑的仿烧,在可见的斗彩器中,以胎薄工精、画意风格典雅,终明清两朝,数雍正帝仿成窑器品种最多、工艺最精。其中雍正时期所仿天字罐有属本朝款的,也有属天字款的,后者几可乱真。以至于今天在两岸故宫中的个别藏品,专家的意见也难统一。 而雍正对这种高足碗,也是有着独特的用处,在清代满洲贵族,依靠蒙古获得政权之后,一直以婚姻不断巩固彼此间的信任,而蒙古贵族,多信奉藏传佛教,且在蒙古地区有哲布尊丹巴及章嘉呼图可图,为满蒙贵族皇室讲经说法。因此为联络感情,据《雍正十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载:雍正曾于十年二月二十二日,特意下旨“内大臣海望奉上谕:可将霁红、霁青、黄色、白色高足靶碗每样烧造些,厚些的亦烧造些,以备用赏蒙古王用。钦此。”由此可见,作为重要礼品,雍正皇帝对此类高足碗的重视程度。 对于这样的拍品,我们还可以参考一些重要的拍卖行过往的成交记录,英国著名的邦瀚斯拍卖行于2016-11-29曾经拍卖过一只几乎完全相同的高足碗,成交价近300万元。各位藏家不妨以此作为参照,这样级别的藏品,值得您为它多出一次价。

年代:

清 - 雍正

类型:

瓷器 - 高足碗

标签:

官窑 年款 佛八宝 斗彩 

F D X
Test!!